(十八大新面孔)见证历史、传播历史、推动历史——记十八大上的新闻人
这也许是一种巧合——11月8日是党的十八大开幕的日子,也恰逢中国记者节。前来大会报到的2200多名十八大代表中,有数十位“媒体人”。他们中既有新闻单位负责人,也有来自一线的编辑、记者、主持人、播音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更是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
“党的意志要变成百姓的共识和行动,离不开媒体的正确引导。”十八大新闻中心主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同时也是十八大代表的翟惠生说,来自新闻战线的党代表增多,说明新闻传播在政党执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闻界的党代表在思考什么?有着怎样的敏锐?在十八大代表驻地宾馆,记者走近其中的几位……
既要看到问题,更要看到机会和机遇
卢新宁,1966年12月出生,1993年入党,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多次获新闻界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
十八大前,卢新宁一直在参与相关报道,边采访边调研。“十八大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党和国家的奋斗历程将要掀开新的一页。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刻,也是能推动历史的时刻。”她说。
“作为这种推动力量的一分子,我们不仅将见证历史,而且作为一个传播者还要传播历史,这就需要我们更多一份冷静和思考。”她表示。
“任何快速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然积累一些深层次问题。”卢新宁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她说,过去十年国家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是仍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她提出两条建议:“人们的权利意识现在萌发得非常充分。整个国家的法治意识,尤其是依法行政意识需要向前推进,要有更多更实质性的措施。扩大党内民主也应有更多的制度性保障。只有调动8000多万党员的积极性,凝聚党员的共识,我们才能迎接挑战,克服困难。”
“挑战和问题确实非常多,所以我们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机会和机遇,对未来要有决心和信心。”她说。
谈起媒体责任,卢新宁说,现在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舆论场,这对传统媒体、主流媒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
无论是党代表还是记者,都要和人民心连心
刘万永,1971年12月出生,1996年1月入党,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
“对于调查记者来说,要给读者呈现一个真相,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刘万永说,从客观的角度、用事实说话,记者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
很多代表大会前都进行了专门调研,而刘万永说:“我不需要专门调研,因为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深入基层,工作本身就接触了大量来自最基层的群众。”
刘万永说,他每天都会接到不少倾诉遭遇、反映诉求的信件、电子邮件和微博私信等,通过这些,他能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感知社会的脉动。
在刘万永看来,当党代表和做调查记者有很多共性。“党代表建言献策要反映真实情况,做调查性报道也要反映客观事实,呈现真相。这两项工作都需要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都需要行文准确公正,客观反映现实。”
如何履行党代表职责?刘万永认为,党代表履职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开好大会,在大会期间,围绕大会议程,听取审议报告等。另一个是会议之后继续履行职责。
“党代会时间很短,但党代表的履职时间很长。会议结束后5年,我都将继续就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老百姓关心的社会问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
从业十几载,刘万永最看重的礼物是3个核桃。那一年在山西吉县做调查报道,稿件发出来后,他到当地回访,几个农民大叔为表感谢送了两大麻袋核桃,他收下3个做纪念。“我来自农村,我明白,核桃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东西,能代表他们的心意,我不拿的话,会伤他们的心。”他说。
“无论当党代表,还是当记者,最重要的都是跟人民群众心连心,这是一切的根基。”刘万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