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未來,我的中國--十八大專題報道--人民網
人民網

更好未來,我的中國

吳焰

2012年11月15日05: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當十八大帷幕漸漸合上,一段新的壯麗征程正在開啟。

僅僅一周前,一些境外媒體還在用“中國站在關鍵路口”來形容這個大國的處境,現在,還是這些媒體,又作出新的觀察,“十字路口的中國沒有徬徨”。

中國正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黨情、國情、世情發生深刻變化,踏入21世紀的中國置身於轉制轉軌轉型的歷史關隘,領航中國的執政黨肩負起突破突圍突進的時代重任。雖然,轉型未有終,突進仍繼續,但是,對於10年探索、10年闖關,“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目標邁進”,影響中國未來走向、事關我們黨執政前景的這些重大問題,已經獲得了堅定響亮的答案。這聲音,穿越十八大庄嚴神聖的會場,載入我們黨的最高文件,成為下一個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期推進偉大事業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化作中國贏得更美好未來的時代使命。

我們的腳下,一條清晰可見、洒滿陽光的道路,向前方延伸,指向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這是一條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復興之路。91年來,幾代黨的領導集體,帶領全體黨員和各族人民,行進在民族解放和復興的道路上。於悲愴屈辱中“站起來”,自改革開放中“富起來”,在搏風擊浪中“強起來”,把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送抵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高度。現在,新一代領導集體接力探索,讓人民在現代化征程中“幸福起來”。當凝聚著全黨集體智慧的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成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當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奠定,我們堅信: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把我們的祖國送入更美好的未來。

這是一條自信清醒、奮斗進取的強國之路。西方媒體注意到,“全世界都在公認中國共產黨給老百姓創造了多少好處,這個大黨卻保持著清醒頭腦”。清醒,源自幾十年探索實踐積累的自信,更是對自身使命宗旨的自覺。執政黨隻有擁有清醒,才能准確把握自身方位、實事求是看到問題不足,才會深切反思能力差距、極其重視聯系群眾傳統,才會高度警惕貪污腐敗對人心向背的影響,隻爭朝夕加快執政能力、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建設。憂勞可以興國,把憂患意識、創新意識、宗旨意識、使命意識作為全黨的戰略意識、化為各級領導干部的執政心態,我們堅信:一個居安思危、勇於進取的政黨,一定能帶領13億中國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這是一條以人為本、增進福祉的小康之路。回首10年,正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讓那些預言“歷史終結”的人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適應變化和自我修正能力”,“共享發展成果”也由此成為那一個10年探索的精髓。與歷屆黨代會相比,十八大對“人”的價值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無論是振奮人心的收入倍增計劃,還是追求正義的公平保障承諾﹔不管是構建社會和諧,還是打造美麗中國,“人民至上”銘刻在鮮紅的黨旗上,更植入治國理政的實踐中。“人民利益”既有物質的保障、權益的拓展,更有精神的充實、權利的維護。讓民生民權、民享民建作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現代化內涵,讓人民主體地位得以切實保障,我們堅信: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植根於人民,一定能建設好億萬民眾期待的更美好未來。

這是一條披荊斬棘、開拓創新的改革之路。“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來自十八大富有新意的重大改革主張,正是對億萬民眾改革呼聲的積極回應,對圍繞改革的各類雜音、噪音的有力回擊,對敢不敢觸碰改革難點的正面回答。頂層推動、系統構建、制度設計,既是庄嚴的政治承諾,更是小康的關鍵保障。沖破改革轉型期困境,打破“深水區”久改難變僵局,破除一切有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讓改革繼續成為下一個10年鮮明的時代特征,我們堅信:以堅定的改革推動社會的變革,中國一定能贏得更美好的未來。

2012,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8年﹔離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有37年。“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未像現在這樣離我們如此之近。

藍圖已經繪就,目標已經明確,部署已經啟動。偉大事業離不開萬眾一心的奮斗,美好未來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把政治理念化作求真務實的執政實踐,把政治承諾變成全體黨員的行動准則,讓黨的意志與人民的意願同頻共振,我們黨就一定能凝聚13億人民的共同力量,中國必將在新的征程上譜寫更壯麗的詩篇。

為中國贏得更美好未來,讓我們再次出發。


相關專題

分享到:
(責編:高巍、朱書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