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國尤需四大共識——對話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十八大專題報道--人民網
人民網

人民觀點·特別策劃·凝聚共識大家談①

轉型中國尤需四大共識——對話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

2012年11月12日08: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最應該形成四大共識,即:改革開放共識、社會和諧共識、科學發展共識和中國特色共識。

■凝聚共識,要從化解矛盾、解決好最迫切的問題入手

■官方話語體系與民間對接、政治語言與生活語言接近,才能更好構建一個擁有共識的意識形態

在過去今天未來中尋找共識

本報評論部:在改革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您認為“共識”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什麼樣的“共識”是我們今天最需要的?

陳寶生:凝聚共識,意義重大。在跌宕起伏的社會變革浪潮中,無論是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還是建立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每一次突破都有一個凝聚共識的過程作為思想准備。沒有共識,我們不可能從改革開放的激蕩30年走到今天﹔離開共識,我們也很難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共識是歷史投向未來的回音。共識的凝聚,應當圍繞過去干過的事、當前在干的事、將來要干的事。要善於回溯改革開放30多年走過的路,要抓住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機遇和挑戰、世界形勢的變化、各種力量的消長組合,更要圍繞未來5年、10年以及20年的建設目標。

共識不在多,而在於抓住關鍵。當前最應該形成四大共識,即:改革開放共識、社會和諧共識、科學發展共識和中國特色共識。

人類史上最復雜的現代化進程

本報評論部:您說的這四大共識,人們並不陌生。為什麼今天要特別強調?

陳寶生:為什麼需要改革開放共識?中國經濟在過去30多年時間保持了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靠的是改革開放。但改革開放的任務並不能就此完結。今天改革正在向全面綜合改革的攻堅階段轉變,改革的漸進性特征決定了目前是過渡性體制,分配不公、分配不規范的問題,是當前社會的焦點、難點和痛點。無論是從改革的自身邏輯,還是從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都需要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使我們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和定型。

為什麼需要社會和諧共識?我們正在推進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復雜的現代化過程。僅以人口結構來看,2 億多農民工生活在城市邊緣,1.85億老齡化人口、5億多網民,甚至於,還有眾多外籍人口——僅在北京工作的韓國人就有幾十萬。在如此復雜的國情下推動現代化,怎麼離得開社會的和諧?如果不能通過化解矛盾並上升到制度層面,讓整個社會在法治軌道上運行,讓法治在治國理政中發揮根本性作用,就可能激化矛盾,使社會失序、混亂。

為什麼需要科學發展共識?我們已經看到了拼資源、拼環境、拼人力的粗放式發展道路難以為繼,明白了中華民族必須回答好“發展是為了什麼”課題,今天,面對環境問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的國際趨勢,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裡的“中國因素”在加大,需要我們更深理解科學發展的長期性與艱巨性,需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為什麼需要“中國特色”共識?西方一直鼓吹“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可能結合在一起,但是中國不僅把二者結合起來,而且創造了持續30多年的經濟騰飛,對世界產生了極強的制度示范。當西方開始重新打量中國時,我們也需要清醒認識中國。

凝聚共識的起點是化解矛盾

本報評論部:時代的共識,需要有宏觀的視野、理性的思維。而對利益格局中的廣大民眾來說,更多的是從自身利益、個體感受來選擇與認同。面對這種現象,您認為我們如何切實凝聚起共識?

陳寶生:凝聚共識不是否定分歧、千篇一律,而是在存異中求同、在分歧中求和。

凝聚共識的起點,是化解社會矛盾。以改革來說,我們固然無法做到讓所有人在同樣的階段獲得同樣的收獲,但是應該能做到讓承受改革成本的人同樣獲得改革的紅利。當前影響人民群眾積極性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分配不公、程序不公。利益群體多元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利益分配不公平,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就會出現矛盾,對改革的訴求和預期就呈現出不同看法。因此,改革共識應該矢志於建立公正的分配制度。

再如社會和諧共識。和諧不是靠口號和提法來實現的。要以民生為切入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進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根本舉措。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如果能做到“在法律框架內,想干什麼就能干什麼”和“有能力的人不找市長跑市場”,那就離改革的目標接近了。

還想強調的是,凝聚共識,需要改進意識形態工作,對我們的發展實踐和政治話語做歷史分析、結構分析,尤其要注意重建話語結構。目前的社會話語呈現出網絡化、西方化甚至是娛樂化的特征。對此,我們應認真研究。話語體系的背后,實質上是執政姿態與執政理念的反映。當政治語言與生活語言大體接近,共識也能在官方與民間的貫通中建立,也就能成為推進我們國家更快邁向現代化的根本力量。

(本報記者 李強採訪整理)

分享到:
(責編:萬鵬、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