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十八大·訪談)以創新驅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專家談十八大報告有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論述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放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部署的突出位置,把創新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位置提得更高,適應了時代的迫切要求,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說,經過30多年發展,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制造業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是,很多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特別是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能幾乎達到了極限,不可能再簡單擴大下去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重大轉型期,企業原先熟悉的投資驅動、規模擴張、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勞動力、資源、環境成本都在提高,舊有的發展模式空間越來越小。單純靠規模擴張推動發展會產生嚴重的產能過剩,這條路不能再走下去了。
“在這種情況下,要思考今后的發展方向。隻能是提升價值鏈,提升產品附加值,通過提高質量和效益來贏得更長時間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發展要從規模擴張為主轉向提升質量和效益為主,必須依靠創新。”王一鳴強調。
張立群認為,對中國經濟發展環境、階段面臨的變化,要有清醒的認識。從短期看,固然要靠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穩增長﹔從長遠看,這就必須以創新為動力,打造中國經濟新的核心競爭力。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報告還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王一鳴認為,創新包括科技創新,但並不局限於科技創新,還包括體制創新,要通過體制創新把新技術商業化、產業化、市場化。
王一鳴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制定實施了科技、教育、人才三項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科技和教育投入大幅增加,重要科學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但產業技術領域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尚未形成。要讓企業能夠真正成為創新主體,讓科技要素、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
張立群說,企業要真正認識到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而不是再把未來寄托在大規模政策刺激上,一定要在技術、營銷、管理等創新上做文章,盡快付諸行動,面向長遠打下新的發展基礎﹔政府要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引導和支持力度,充分調動企業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的積極性。
“要把增強創新能力與完善現代產業體系結合起來,增強科技面向經濟主戰場、服務發展方式轉變的支撐能力。”王一鳴認為,要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加強創新平台建設,推動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研發平台,形成以研發為基礎的現代制造體系,而不再是傳統的加工組裝。特別是要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王一鳴建議,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大財稅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使企業創新投入能夠得到合理回報,特別是要抓緊落實國家已經出台的研發投入抵扣所得稅政策。
專家呼吁,要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引導和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這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有了澎湃不竭的動力。(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劉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