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軍: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 近30萬人事業身份注銷--十八大專題報道--人民網
人民網

孫志軍: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 近30萬人事業身份注銷

2012年11月11日15:2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人民網北京11月11日電 今天下午3時,十八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二樓多功能廳舉辦中外記者招待會,邀請中宣部副部長、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孫志軍,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趙少華,國家廣電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田進,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副署長、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蔣建國介紹文化體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十八大新聞中心網站、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進行現場直播。

孫志軍在介紹情況時說,聽了十八大報告,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我們黨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全局,著眼於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主要考慮:一是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二是有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帶來的新挑戰,四是主動適應高新科技特別是現代信息傳播技術日新月異提出的新要求,五是切實解決多元多樣多變環境下文化引領發展的突出問題,充分體現了我們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可以說,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歷史的抉擇。

孫志軍說,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改革十年的探索前行,思路清、措施實、效果好,是我國體制改革工作中的一大亮點。近期媒體對這項工作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報道。不少同志講,沒有想到這項改革推進的力度這麼大、變化這麼大,而社會波動卻這麼小,文化工作者理解、支持、參與總體反映很好。文化體制改革比較明顯的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明確了新的文化建設理念,主要是區分兩大類型,就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明確文化事業政府主導、文化產業市場主導,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兩手抓、兩加強”。尊重兩大規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處理好兩對關系,文化發展之“魂”與文化傳播之“體”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

二是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主要是政事、政企、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基本完成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這麼多年來已經核銷6900多家事業單位,注銷近30萬人的事業身份。積極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副省級以下城市的文化、廣電、新聞出版行政主體有效整合。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充滿生機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

三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文化創作生產,涌現出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同時,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以財政投入為主體,基本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體系框架,初步解決了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村群眾看書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等基本文化權益問題。

以企業為主體,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由小到大,規模實體不斷增強,促進轉方式、調結構的作用日益顯現,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孫志軍說:“總的看,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可以說開創了新的局面,初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我們相信,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這條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推進我們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相關專題

分享到:
(責編:朱書緣、權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