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07日17:08 來源:重慶日報 手機看新聞
人物檔案:劉開洪(左)、劉明父子,劉開洪今年52歲,劉明今年31歲,四川南充人。劉開洪1998年出門打工,2008年開始從事登高架設作業,是一名架子工。劉明跟父親一樣也是一名架子工。父親劉開洪說,我們兩爺子努力工作,賺的錢也不少,只是工作太忙,兒子一直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談戀愛。 心願:多找點錢,回家蓋房子,希望給兒子找一個媳婦 記者梅垠11月2日攝於解放碑新華路某高樓施工工
人物檔案:楊強,38歲,巴南區木洞人。1992年出門打工,如今在江北區上班,從事機械加工工作。今年8月23日接房入住城南家園公租房。 心願:五年后我希望把這房子買下來 記者梅垠11月4日攝於城南家園公租房小區
人物檔案:蔣明財,63歲,巴南區界石鎮人。他2004年來到城裡開始從事環衛工作,每天早上5點到9點,下午4點到晚上8點,在朝天門4碼頭到8碼頭之間清掃垃圾,每天都看著從碼頭出發前往三峽旅游的游客從身旁走過,但自己卻因為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出去玩。 心願:想帶老婆出去旅游 記者梅垠11月2日攝於朝天門碼頭
人物檔案:李翠折(前排中),20歲,河南濮陽縣人,西永綜合保稅區新普科技(重慶)有限公司工段管理。 心願:在家的父母身體健康,一生平安!公司的業績越做越好,步步高升! “自己還想擁有一台蘋果筆記本電腦”(小願望) 通訊員方灘11月6日攝於新普公司車間
人物檔案:楊世雲,47歲,紅岩聯線志願者。9年前,隨丈夫一起離開老家,來到江北區觀音橋建北社區嘉陵A座,干起守樓護院的工作。雖然收入微薄,但熱心腸的楊世雲卻先后加入巾幗志願者、社區志願者、紅岩聯線志願者等眾多公益組織,為社會默默發散著自己的光和熱。 心願:希望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 記者崔力、實習生謝智強11月5日攝於渣滓洞景區
人物檔案:王開錦、鄭書瓊夫婦,四川名山縣人。自2003年來到重慶后,作為鋼筋綁扎好手的他們曾先后參與我市江南體育館、沙區鐵路小區等項目建設。對建筑工人來說,年過五旬的他們已接近“退休”年齡,家中已兒孫滿堂。 心願:不生病,多干幾年 記者崔力、實習生謝智強11月5日攝於江北區江北嘴中建三局國金項目工地
人物檔案:陳錫明,44歲,四川岳陽人。18歲就到重慶從事建筑土木行業,一干就是20多年,足跡幾乎走遍重慶各區縣。打工的日子,被欠過薪,曾經在沙坪壩區天星橋一工地上發生意外而差點丟了性命,希望農民工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護。 心願:希望所有農民工都平平安安,生活有保障 記者鄭宇11月5日攝於龍頭寺火車站
人物檔案:顏超江,25歲,永川青峰鎮人。2005年來到重慶主城成為一名機械加工工人,經過7年多的打拼,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年前,相戀了四年的女朋友因為他買不起房而選擇了離開。 心願:工作穩定,攢一筆錢自己創業,在城市裡生根 記者鄭宇11月5日攝於南坪陽光公寓
人物檔案:肖乃安(31歲)和丁春莉(30歲)夫婦。來自榮昌的肖乃安曾經銷售過醫藥、學習用品,經過多年的打拼,如今已經營了一家報刊亭,來自九龍坡的丁春莉也從事過縫紉、服務等行業,他們為城市建設默默貢獻多年。 心願:平安健康,幸福永遠 記者羅斌11月3日攝於第五屆重慶市進城務工青年集體婚禮現場
人物檔案:張維秀,45歲,江津區德感鎮人。2007年進城務工,去過幾個建筑工地當雜工,現為重慶建工九建第三項目部材料員。通過參加農民工夜校培訓,她的月收入從過去干雜工的2500元漲到現在當材料員的3500元。今年,她還先后被評為公司先進女職工和道德模范。 心願:成為公司正式員工 記者羅斌11月5日攝於農民工夜校
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已有900多萬農民工。他們懷揣著夢想,離開故土,投入到城市發展的洪流中。
建設中的高樓、大橋、輕軌、機場……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汗水,改變著這座城市,自身也在融入這座城市。住上了公租房,有了社保,子女在城裡也能上學讀書了……黨和政府對農民工群體的一項項關愛政策,讓他們備感溫暖。
對於即將召開的十八大,農民工朋友們有些什麼期盼?我們准備了多彩的紙板,選取了部分行業的農民工,請他們寫下自己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