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临川县志》,它的第一张历史照片,是中共早期党员傅烈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与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合影。这是我们已知的邓小平与江西抚州渊源最早的文献资料。
傅烈,原名傅见贤,江西抚州临川上顿渡镇人,1928年3月,英勇牺牲在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任上。他在就义前留下的诗句“拼将七尺男儿血,争得神州遍地红”,曾经使多少人读后为之荡气回肠。就是这位年长邓小平五岁的傅烈,1921年在法国巴黎与周恩来、赵世炎等筹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深受这些学长的影响,邓小平很快就成为这个支部的一员。1924年,邓小平又与傅烈等一同由团转党,成为同在一面党旗下共同奋斗的战友。80多年过去了,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在法国那四年多的求学、战斗经历中,傅烈有没有向邓小平描述过抚州的秀美山川,有没有向他谈起过博大精深的临川文化。但是,这张珍贵的照片却真实地记录下这样一个事实:在邓小平政治生涯的开端,就与抚州籍人士,或者说是与抚州有了历史性的接触。
鲜为人知的是,抚州也极其有幸地刻录与见证了邓小平这位世纪伟人传奇生涯中使人难以忘怀的几个片断……
邓小平是在1933年5月来到乐安南村的,当时的职务是区委巡视员。23岁就担任了中共中央秘书长、后又担任过红七军和红八军总政委的邓小平,此时正处于他人生的第一个低谷。面对逆境,邓小平没有消沉,而是坚持真理,并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事最基层的农村调查与土改工作。时任少共乐安中心县委书记的李书彬回忆当年的情景时写道:“那时,小平同志虽然被错误路线迫害,但在谈话过程中,他的情绪非常之好,那时他年轻,精神爽快,谈笑风生,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治家的风度。”
那么,1931年7月才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的邓小平,为什么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从一个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贬为区的巡视员呢?从表面上看,是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会、寻、安中心县委在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面前,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计划地组织力量撤退,致使寻乌县城被广东军阀占领的所谓寻乌事件。但深层原因却是王明“左”倾路线向坚持毛泽东正确主张的党内同志实行宗派主义打击的一个部署。在中央苏区,站在同“左”倾路线斗争前列的就是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他们在政治上遭排斥打击,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组织上被撤销了职务,分别遣派到当时苏区的边远地区工作。邓小平在南村待了大约十天左右的时间,“左”倾领导又以“南村是边区,怕出问题”为由,责令邓小平回到省委所在地宁都。
在这大约十天的时间里,邓小平在南村干了哪些工作呢?在江西省档案馆,我们看到了1933年6月的《省委通讯》上登载的这篇文章(摘要):
《在乐安南村几天的工作》
南村的土地是没有解决的,过去名义上是分了田,实际上这几天还查出一家地主家分了田。当我们与群众个别谈话时,许多群众都表示不满的态度。并且调查出一家有一个十五岁的女子没分田,理由是快要出嫁了,又有一个寡妇婆也没有分田,好多群众分的田不知在哪里?这些部分的事实,已够说明南村土地的严重了!
……
针对这些情形,我们认为组织贫农团从查田入手,准备重新分田,并进行苏维埃代表会议的建立,是南村最近的中心工作。
所以我们在第一次支部会便讨论了组织贫农团、查田、防空三个问题,决定每个同志在一天内介绍五个以上的积极的贫农、雇农加入贫农团,同时决定组织宣传队,向群众宣传防空的意义,挖飞机洞的办法。
结果,我们的计划大半实现了,贫农团也于三天内成立了,并在贫农团会选举出了查田委员会,开始查田工作。
经过防空的具体领导,许多群众敢回家种田了、挖飞机洞了,群众高兴地来告诉他挖飞机洞的办法。
这就是我们几天实际工作的情形……
全文只有七八百字,没有署名。文章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乐安南村存在的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一篇研究中央苏区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少见的史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
就这个问题,我们专程到北京采访了中央党史研究室张树军研究员,他认为:“从文风来看,确实有点像小平同志写的。因为我看过小平同志写的报告,没发表的给中央的报告。他是有什么说什么,比较务实。”张树军研究员说:“这篇文章确实体现了小平同志在那个落难的情况下,他并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而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这里面讲了南村土改未彻底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组织贫农团进行了查田这种解决问题的措施,同时他还关心当地群众的生活,敌人飞机的轰炸,农民不敢到田里干活,就在几天的时间里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篇文章的最后也得出了一个经验,仅仅是几天时间,他说,只要想着群众,解决他们的问题,群众的积极性就一定会调动起来。”
邓小平在南村的时间尽管很短,但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村民们还不时到这里来走一走看一看,怀念小平在这里住过的日子。
党史专家们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邓小平的这次落难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说:“从小平同志来说,这一落,这一下,对他以后的发展是个很大的锻炼,使他慢慢地成熟了起来。对待错误路线,要坚持原则,要坚持斗争,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要团结大多数,这在以后小平同志发展中都是起了启迪的作用的,对他的一生的发展是个很重要的环节。”(蒋建农 刘昌衍 杨忠民)
(摘自《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