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专题报道>>缅怀“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方永刚 >>其人其事
与真理同行——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故事(上) (2)
2007年04月04日17:16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谁说理论是灰色的?在方永刚那里,理论之树长青

  方永刚上课,只要三个条件:一条毛巾,用来擦汗;一壶白开水,随时要喝;告诉他听众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好有针对性。其他的,什么都不要。

  可在台下的人们看来,方教授上课可不简单。他声音洪亮,不用麦克风也能传到每个角落;他充满激情,哪怕五分钟都精神抖擞;他讲得生动,笑声掌声此起彼伏;他从来都欢迎大家提问,有问必答。多么尖锐的话题他都能诚恳交流,让人心服口服。

  方永刚的研究生肖晓平曾悄悄数过:在大连轻工学院大礼堂,一场报告下来,掌声有32次。而本溪市的王利静则记得,因为听众反映太热烈,下课时间一推再推,方教授差点误了回大连的火车。辽宁监狱警察培训中心的刘明臣想请方教授来讲讲,可是,“政治理论课那么枯燥,是不是有点冒险啊?”他决定先去偷偷“查课”。这一查不要紧:他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来“巡查”的目的:“像喝了一杯心灵鸡汤,舒服。”

  大连救助管理站的侯玉玺特别记得方永刚讲“和谐社会”的一次课。方教授上来就说:“什么是和谐?和,左禾右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这是物质基础。谐,左言右皆,就是人人有权利说话。这是精神追求。”寥寥几句,台下鸦雀无声。而另一次,方永刚给旅顺口的农民讲和谐社会,则是这么说的:“和谐就是以人为本。中国的人是谁?13亿人民。13亿人民里有8亿农民,这就可以说,是以农民为本。”接下来,方永刚讲到了国家取消农业税、减免农村孩子学杂费等,让农民心服口服。

  方教授讲课的魅力从哪里来?深入才能浅出,厚积方可薄发。每一节课,每一句话,每一次掌声背后都是方永刚难以置信的努力。

  2006年暑假,赤日炎炎,当人们都徜徉在海滩边消夏时,距大连著名的老虎滩几步之遥的舰艇学院政治系教研室中,方永刚和教研室主任徐明善等同事在闷热的办公室里一扎就是一个夏天。暑假开学,学员们惊奇地发现,课桌上多了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党的创新理论专题研究》教材。

  这些年来,他每天都工作到午夜,妻子和孩子从不知道书房的灯是何时熄灭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方永刚的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步。”一直关注方永刚成长的大连舰艇学院政委罗挺将军说。而曾与方永刚长期共事的原副院长崔常发则形容:“他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学习理论,劲头就像一团火,燃烧起来无法熄灭。”“方教授可是我们联勤部官兵心目中的偶像级人物,是学术明星!”沈阳军区联勤部的孙学军说起方永刚,满脸崇敬之情。作为沈阳军区联勤部队的客座教授,方永刚多次来部队讲课,每次都由孙学军作为保障人员贴身陪同。在中专学历的孙学军眼中,“人家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教授!他周身细胞都充满了知识,不停地流。”可是,那些天里,这位“知识不停地流”的教授,每天晚上讲完课后,泡碗方便面,继续研究材料、准备教案,天天忙到后半夜。

  “方永刚的课还在偶然间促进了我们党校的教学改革。”曾任本溪市委党校副校长的顾敏说。2002年,本溪市委党校开始酝酿一次教学革新:以前是老师讲什么,学员就得听什么,现在他们想反其道而行之。但到底这种课是什么状态,大家心里没谱。2003年,方永刚来党校讲课,笑声、掌声,气氛热烈活跃,最后半小时的互动提问时间根本不够用,食堂11点半开饭,可食堂师傅一直等到12点多,菜都凉了也没见人来,跑去打听:出了什么事?这一次,老师们看到了理想中的政治理论教学现场的实例,很羡慕,也很兴奋:我们能否创造这样的课堂状态?这成为党校教学改革的一个转折点。“党校学员是各岗位的领导干部,他们听完课,可以影响到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地区,可谓意义大焉。”顾敏感叹。

  在一次课堂上,方永刚说到一些政治理论教学的通病:不结合实际,照本宣科,不能用基层群众官兵听得懂的方式讲,就变成了无比正确的废话。他说:理论还原和指导生活需要一系列的环节,理论工作者要当好“政治翻译”。

  知易行难。多年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老教授荆南翔,曾和方永刚一起在基层部队讲课,目睹了方永刚的激情演讲与台下官兵的热情回应,他感慨:“党的创新理论和广大群众、基层党员之间的结合点,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做大量的工作,方永刚正是把这当作了自己的事业。”

  方永刚的师兄孙德平有一个生动的比喻:“方永刚把电脑里庞大的文件夹,变成了电脑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可方永刚自己说:“党的创新理论有魅力,我讲课才能有说服力。对党的创新理论充满感情,讲的课才能让人感动。”

  学员说:“他只是用他的言行向我们证明:这就是使命!”

  谁说只有硝烟弥漫的地方才是战场?方永刚诠释了新时代军人和政治理论工作者肩上的“使命”二字

  解放军210医院的外科医生高建军,第一次见到方永刚是听他在医院讲荣辱观:“八荣八耻共112个字,你们不要把它当成高深的理论,这八句话说白了,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一句话,把医护人员的心拉近了。那次讲完课,高建军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起立鼓掌。

  ——高建军丝毫没有想到:下一次再见方教授时,自己的身份是方教授的主治医生。

  2006年10月28日,刚从北京国防大学进修回来就赶着去给学生上课的方永刚,被徐明善以命令的口吻催促着上了医院。方永刚已经消瘦、腹痛很久了,徐明善觉得有问题。11月8日,检查结果出来了:结肠癌晚期。

  高建军从方永刚腹腔抽出了4000毫升积水,这相当于八斤重婴儿的份量。高医生震惊:这种情况,一般发病一年半,有症状半年,他自己怎么能毫无觉察?

  很快,高建军就明白了。在医院里,不明病情的方教授缠着医生:我可以出院了吧,学生还等着我呢。在麻醉前,他跟医生讨价还价:少用点麻醉,我是从事政治理论研究的教员,需要清醒的大脑。他叮嘱医院的张干事:“以前太忙,现在我有时间了,你们想搞什么教育,我马上上讲台。”高医生释然:方永刚心里全装着事业呐!医院干三科副主任吴晓华担当了跟方教授交代病情的重任。这是医生最为难的时刻,病人会烦躁、会吃不下饭、会哭。明白病情,方永刚很平静:“我已猜到了,你放心。我会好好配合,我要早点好起来回去上课呢。”吴晓华后来一直注意观察,方永刚照样情绪饱满,他读书、看报、写提纲,就连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的当口儿,他都要拿本书到外面看。从医30多年来,吴晓华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病人。

  11月24日,大连舰艇学院院长刘新华将军来到病房,为方永刚送来了证书和奖状:两天前,学校举行总政治部政治理论奖颁奖仪式,方永刚独得一等奖、三等奖两个奖项。刘院长请求医护人员:“方教授是我们的好老师,拜托你们了!”医护人员回答:“您放心,我们已经是老朋友啦!”

  岂止是朋友,方永刚简直是把课堂搬进了医院。他不光在病床上给自己的研究生辅导功课,还把医生护士都“发展”成了自己的学生。医生杨兰埋怨方教授不注意休息,老看书:“你自己都不注意自身的科学发展啊?”方教授笑了,但也趁势就科学发展观在医院的意义、和谐医患关系和杨兰展开了探讨。杨兰觉得,是方教授,让她学会不仅从业务层面、更从哲学层面来思考医患关系。

  2007年1月15日上午,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的间隙,经过再一、再二、再三的请求,方永刚终于实现了自己再站在讲台上的愿望,为政治系学员3队上本学期的最后一节课。为此,他特地理了并不长的头发,因为“理个发更精神一点,不希望把病态带到课堂上去”。上课铃响,一个庄严的军礼之后,开场白只有一句话:“我一直惦记大家这门课,心里总是放不下,只要我还能站着,就要为大家讲一课。这是我的使命。”学员们眼里泛出了泪花,大家默默地望着消瘦的教授,俄顷,掌声雷动。

  刚做完手术,每一次大声说话都会牵扯着伤口,可方永刚仍情不自禁地恢复了他平日慷慨激昂的声音。军校对教姿教态有严格规定,一般要求教员站着上课,大家特地给他备了凳子,但他仍坚持站完了一节课。课间休息,方教授不经意间将上衣角抬起了一下,细心的学员刘正龙发现一根从体内连接出来的橡皮导管,他明白了,教授是带着引流袋来讲完这节课的!

  这一课的题目是新时期军人的使命。听完课的学员们,不约而同地写下了自己对于“使命”的感悟。丁锦方写道:“没有哪天的课程像今天一样,让咱们队里每个同志觉得会赋予一种神圣的感觉;没有哪天像今天一样,一个教员早早地来到教室等着学员的到来。他用自己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言行课。”曹宗国写道:“他没有提到命运对他的不公,也没有提到他现在承受的生理上的痛!他只是用他的言行向我们证明:这就是使命!”这些年轻的学员来自海军基层,他们将带着方教授的殷殷托付回到四面八方,回到军队政治工作的岗位上。他们这一生都记得,曾经有一位教授,以这样的方式,向他们诠释了什么是新时期军人、政治工作者的使命!

  这一刻,记者仿佛又看到一幕幕情景:在大连,在沈阳,在本溪,无数双眼睛望着你,想跟你说说方教授的事;无数个声音在问:方教授啥时能再给我们上课?因为听了方永刚的课,本溪市民董颖终于同意孩子报考军校的选择,2006年9月,她儿子被国防科技大学录取,成为国防建设战线的一名新兵。董颖说:“这是本溪人民听完方教授讲座后的教育成果,请记者同志一定替我转达一位军人母亲的敬意。”沈阳军区联勤部的孙学军在笔记本上悄悄写下了诗一般的句子:“他是一部百科全书,当我们翻开它的时候,整个世界就扑进了我的怀里。他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智慧的大门,使我们从迷宫中找到了出路。他是一个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憨憨地望着记者:“怎么说病就病了呢?我要能替他就好了!”

  那些情景重叠起来,记者的无数个问号忽然有了答案。记者分明领悟到方永刚耕耘的意义和价值,分明感受到他收获的幸福和快乐。正如方永刚在日记中所记下的:“真理并非完全理性的,而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体现在与民生的结合上,为人民谋利益,广大群众就欢迎它、拥护它、接受它。”

  是的,方永刚告诉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在13亿人民的生活中,扎根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扎根在2.2万公里陆地边界和1.8万公里海洋边界上。理论之树根深叶茂,花繁果香。

  相关链接:与时代同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的故事(下)
【1】 【2】 

  
来源:zzzzzz (责编:赵晶)

 相关新闻
· 向着完美的人生挺进――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下) [2007-04-04 11:14:07.110302]
· 信仰让生命激情燃烧 [2007-04-04 11:18:51.546965]
· 中国教育报:理论教育和宣传工作者的楷模――方永刚 [2007-04-04 11:21:16.565137]
· 数字解读方永刚 (2) [2007-04-04 11:42:47.640228]
· 铁人铮骨――记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员方永刚(下) [2007-04-04 16:29:01.203701]
· 数字解读方永刚 [2007-04-04 11:41:05.293209]
· 源泉--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授方永刚的力量之源 [2007-04-04 13:32:24.963376]
· 一名军旅博士的坚定信仰——记方永刚(二) [2007-04-04 16:12:19.210526]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