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鄧小平是著名的體育愛好者。從戰爭年代起,他就對體育運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長期堅持體育鍛煉。足球、游泳、橋牌、棋類、登山等體育運動,都是他十分喜愛的項目。體育運動給了鄧小平強健的體魄,而對體育運動有著執著愛好的鄧小平,也推動了中國體育運動的發展。
登山鼓舞士氣
鄧小平的出生地四川廣安是山區,他從小就形成了愛好登山的習慣。后來,他投身革命事業,又經常與山嶺為伍。廣西的將軍山、湖南的岳麓山、贛閩邊界的武夷山、延水河畔的寶塔山,還有太行山、大別山、紫金山以及四川峨眉山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20世紀50年代后期,因為腿部曾骨折過,鄧小平開始聽從醫生的勸告,每天散步以恢復腳力。從此,他逐漸養成了散步的習慣,而且很快就不以此為滿足。他常常去登景山、攀北海的瓊島、爬香山。“文革”中,鄧小平曾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勞動。在江西,鄧小平不能爬山,但他仍然堅持散步﹔以致踩出了一條“鄧小平小道”。
“文革”結束后,鄧小平第三次復出。1979年7月11日,75歲高齡的鄧小平來到黃山。黃山地勢險峻,山路崎嶇陡峭,攀登十分艱難。這也許正是鄧小平所希望挑戰的。女兒鄧楠指著高聳入雲的山峰問:“爸爸,這樣高的山,我們能上去嗎?”鄧小平揮手說:“氣可鼓不可泄,我們一定要上去,我們一定能上去。”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萬裡對鄧小平說:“明日上山,我們已經准備了滑竿。”鄧小平當即回答:“我下了決心,要步行上去。”
7月12日清晨,黃山碧空如洗,清風送爽。鄧小平穿著圓口布鞋,手拄拐杖,精神飽滿,沿著陡峭崎嶇的山路一步一步攀登而上。隨行人員擔心他年紀大,體力不支,提議走慢些。他風趣地說:“我比你們有經驗,長征時,不少人跑垮了,我越走越有勁。”接著他向大家傳授了兩條登山經驗:一是把褲腳卷到膝蓋上面,二是步子不要太快。30公裡的山路,曲曲折折,鄧小平把隨行的年輕人甩在了后面。尤其有趣的是,他這樣一位老者,還不時回過頭來去囑咐年輕人要當心。當晚,鄧小平住在黃山玉屏樓。經過一夜的休息調整,鄧小平很快恢復了體力。第二天早晨,他和隨行人員一起踏上百步雲梯,健步登上巍峨屹立的光明頂。第三天,他開始攀登西海。西海壯觀險峻,山路陡峭,雲霧蒼茫,隨行人員想攙扶鄧小平,他笑著拒絕了。他自己扶著台階邊的鐵鏈,健步攀援,拾級而上,最終登上峰頂。至此,鄧小平憑著頑強的毅力,用了三天的時間,登上了黃山之巔。飽覽了天都峰、蓮花峰等勝景后,他深有感觸地說:“爬了黃山,天下的名山都不在話下了。”
1984年2月,鄧小平和家人在廣東中山溫泉賓館休養。陪同的楊尚昆告訴鄧小平:“我剛才去爬了賓館后面的羅三妹山,東南面上,西南面下,一路風景不錯。”羅三妹山坐落在溫泉賓館背后,海拔221米,東南坡有653個台階,西南坡有427個石階,總共1080個。2月28日早上8點半,鄧小平離開賓館,來到羅三妹山東南坡腳下的登峰橋頭。他舉起右手向上一揮,對隨行的人員說:“登上去!”鄧小平身著深灰色中山裝,腳踏輕便皮鞋,不帶拐杖,不用攙扶,與隨行人員並肩拾級而上。在供游客娛樂用的射擊場,工作人員見到鄧小平都非常高興,趕忙搬出椅子來,請他坐下歇息。鄧小平游興未盡,邊解開衣扣邊說:“不坐了,不休息了!”他連水也不喝一口,又繼續向上攀登。9時15分,鄧小平登上了羅三妹山的頂峰。要下山了,西南面坡陡路窄,不太好走,賓館總經理李晃疊建議從原路返回。鄧小平不同意。他笑了笑,一語雙關地說:“往前走,我從來不走回頭路!”“不走回頭路”,這意味深長的一句話,正是鄧小平愈挫彌堅、百折不撓的傳奇人生的真實寫照。
喜歡在大自然裡游泳
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許多人都喜愛游泳,鄧小平也不例外。1986年3月28日,鄧小平會見新西蘭總理兼外交部長戴維·朗伊。戴維·朗伊對鄧小平說:西方有人說你的身體不好,但我看你身體很強健。鄧小平談到了自己的身體:“我已經十年沒患感冒了,夏天還能到海裡游泳。我身體這麼好,是因為在戰爭年代洗冷水澡。冬天北方很冷,我洗澡也是一桶冷水。”1989年9月16日,鄧小平在接見李政道時曾說:“我的身體還好,頭腦還清楚,記憶力還不錯。在北戴河每天游泳一個小時,我不喜歡室內游泳池,喜歡在大自然裡游泳,自由度大一些,有一股氣勢。”
棒槌島是大連的著名風景區,島上北部群山環繞,蒼鬆翠柏。這裡海域開闊,沙灘平坦,恬靜幽雅。海濱浴場碧波銀花,金沙閃爍。1983年8月中旬,鄧小平在東北視察之后,來到棒槌島休養了6天。在這6天時間裡,除了一天因海水油污沒有下海外,鄧小平每天上午都下海,與風浪為伍。每天早晨散步之后,大約10時許,鄧小平便和家人登上面包車,向海濱駛去。下海后,鄧小平從容地向海中游去。一個浪花接著一個浪花,借助風勢向他扑來。大家勸他上岸,但是他不畏風浪,繼續乘風破浪前進。此刻,他已全身心地投入,似乎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了。游了90多分鐘后,鄧小平精神仍然很好,沒有絲毫的倦意。這對於一位79歲的老人來說,的確是非常難得的。
從“文革”后復出到1992年最后一次下海游泳,鄧小平幾乎每年夏季都會到北戴河暢游大海。北戴河見証了他與波濤洶涌的大海奮勇搏擊的往事。鄧小平的女兒鄧林說:“爸爸願意頂著風、迎著浪鑽進水裡,勇往直前,游向大海的深處。爸爸非常珍惜每一次下海的機會。每年去北戴河,到達的當天,他就要下海﹔離去的那天他還要下海,天再冷,浪再大,他都舍不得放棄。”80多歲時,鄧小平還能在大海中暢游一個小時。他的外孫女眠眠回憶說:“爺爺特別喜歡大海,他游泳也隻在大海裡面游,從來不去游泳池,他覺得大海開闊。我們每年都去北戴河,不管有多大的浪,下多大的雨,水溫有多低,爺爺一定下去,而且每天准時下水,准時上岸。”1992年夏,鄧小平再次來到北戴河。這次醫生們已經不同意88歲高齡的他再去海裡游泳了。但是呆了五六天后,鄧小平看到別人在海裡游泳,禁不住誘惑,向醫生們軟磨硬泡,最后爭取到了再次下海的機會。這次在北戴河,他一共下海游了8次,每次大約45分鐘。這是他一生中最后在大海中游泳。1997年鄧小平逝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向大海,他又回到了他喜愛的大海。
愛下棋也愛護棋手
鄧小平不僅愛下棋,對棋手也特別愛護。圍棋九段聶衛平和鄧小平之間有過一段特殊的交往。據聶衛平回憶:“鄧老對體育一直很關心,特別是對圍棋,尤其鐘愛。記得第一屆中日圍棋擂台賽時,我對陣日本主將藤澤秀行,這盤棋央視進行了直播。鄧老家中的電視機一直鎖定在圍棋節目中,長達4個小時!鄧老一直在看著比賽。比賽剛一結束,圍棋隊就接到鄧老秘書的電話,祝賀中國隊獲得了勝利。”“后來我聽說,鄧老對這個結果說了一句話:‘真不容易啊’,這句話也是當時擂台賽實力的反映。賽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中國隊必輸無疑,但我們贏了,真的不容易!”
“中日擂台賽進行到第二屆時,當我出場時,日本還有5個人。有一天我在鄧老家與鄧老等人吃飯時匯報了這個情況,鄧老隻說了兩個字:‘哀兵。’”聶衛平說,“我回來后仔細琢磨了這兩個字,發現這是鄧老在鼓勵我。鄧老平時話不多,但讓人有不怒自威的感覺。后來,還是這兩個字的確鼓勵著我,取得了第二屆擂台賽的勝利。”
聶衛平還回憶說:“我和鄧老很早就認識,一直有接觸,有時候也在一起吃飯、打橋牌。據我了解,鄧老的確很關心圍棋,如果有時間的話,有比賽他肯定要看的。在中日圍棋擂台賽中,如果他沒時間,他會提前吩咐秘書把比賽錄下來,自己回家再看。”“我記得第二屆擂台賽我對日本隊副帥武官正樹的比賽,比賽剛一完,鄧老的秘書就打電話向我表示祝賀,說鄧老有重要會議,提前吩咐的。比賽完后,鄧老還請我吃了飯。對這一點,我特別感動。”
1988年,聶衛平被中國圍棋協會授予“棋聖”稱號。鄧小平專門讓秘書通知聶衛平把証書帶過去,他要親眼看看。鄧小平仔細看了証書后說:“聖人不好當,還是當老百姓好。”
對圍棋,鄧小平也主張“從娃娃抓起”。1978年,鄧小平對日本進行了正式訪問。訪日期間,他與日本方面商定中國派小學生赴日進行圍棋交流活動。1979年,中國棋院為此特別進行了一場選拔賽,組成了小學生代表隊,赴日本參加交流。這是中國第一次派出少年棋手赴日本參加圍棋交流活動。當時日本的圍棋水平比中國要強,通過這種交流活動,對中國圍棋的發展大有益處。由此不難看出鄧小平對圍棋的重視程度。(何立波)
(摘自《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