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在作風問題上,起決定作用的是黨性,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古人說:“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隻在公私之間爾。”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隻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風問題,很多是因公私關系沒有擺正產生的。作風問題有的看起來不大,幾頓飯,幾杯酒,幾張卡,但都與公私問題有聯系,都與公款、公權有關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領導干部必須時刻清楚這一點,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
——《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月14日)
■ 典出
仲弓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便見仲弓與聖人用心之大小。推此義,則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隻在公私之間爾。”范氏曰:“不先有司,則君行臣職矣﹔不赦小過,則下無全人矣﹔不舉賢才,則百職廢矣。失此三者,不可以為季氏宰,況天下乎?”
——宋·朱熹《論語集注·卷七 子路第十三》
■ 釋義
一種心可以導致亡國,一種心可以使國家興盛。這兩種心只是公與私之間的一念之差而已。作為一個將“立黨為公”寫進黨章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歷來將公心放在極為重要的高度強調。何謂公心?並非是違背人的天性,讓官員們完全摒棄私心,而是要在公共事務領域,將公共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權力在手,不應用來謀求個人或小團體利益,而是要為百姓謀福祉。在公與私之間,關乎執政黨的公信力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 | ![]() |
相關專題 |
· 學習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