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让受助贫困生请吃饭,只因常识未变“硬”规矩

士心

2015年12月25日11: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爱心企业给贫困学生送捐助款,本是冬天里的暖新闻。但校方让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的“小插曲”,却又令人顿感心拔凉。

媒体12月24日报道:今年11月,安徽合肥一家企业30名员工,来到宿州一所小学,与学校选出的30名贫困生举行“一对一帮扶对子”活动。活动现场,30名员工赠予30名贫困生每人1200元爱心款。事后,校方邀请企业员工及村镇干部到一家饭店吃午饭,所需费用,竟是事先让受助贫困生家长交的,每人200元。有人不想交,校方威胁说,不给钱的话,就要换学生受捐助!

校方的这一举动被媒体曝光后,自然引来骂声一片。但校方为什么要干这种违背常识的“缺德事”?恐怕也是事出有因。首先可能是情面所碍。“上面来人了”就得请客吃饭,这是多少年陋习的惯性。就像校方说的,人家大老远的来给孩子送钱,怎么也要请人家吃顿饭。何况参加活动的还有村镇领导——这或许也是重点。其次可能是想密切关系。人家来了一顿饭都不请,万一企业认为你不近人情,下次不来你这里了怎么办?万一村镇领导认为你不会来事儿,下次不关照你、不领人到你这里捐助怎么办?还有一条也很重要:学校或是没钱请客,或者有钱现在也因八项规定无法报账,总不能让校长自己掏吧?各方权衡,还是让受助贫困生掏点。不管怎样,拿出200元还净落1000元,也还划算。所以校方做出这种明显有违常识的举动,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接着就要说到来献爱心的企业了。送爱心、做公益、搞慈善,当然应该肯定鼓励。不过30人浩浩荡荡开来,每人捐出1200元,总额不过3万多。如果一顿饭吃去6000元,落到贫困生手里的就所剩无几。虽然企业负责人说,他们本想自己付饭钱,只因校方盛情难却,最后才让学校请客,并不知道钱是学校向贫困生收的,认为“这太不道德了”。但即使不是受助贫困生出钱,你让校方出钱,或让村镇出钱请客,也有不妥。这里贫困学生这么多,估计是个穷地方。哪怕学校或村镇有这份力量,能请得起客,把这笔钱用在更多贫困学生身上不好吗?

按说人家大老远的去献爱心,不该泼冷水打击搞慈善者的积极性。但笔者本意不是要说这家企业的不是,而是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党政领导到基层送温暖、单位到地方献爱心、企业为社会搞慈善等等,有的还算好,像安徽这家企业员工一样,送去的还算是真金白银,有的只是送去一点米面油盐,还要大张旗鼓地搞仪式、布场地、摆场面。活动结束后,更是必以吃喝一顿收场。基层或受助方得到的三瓜两枣,有时甚至还不抵饭钱,不但没得好处,反而赔出去不少,还不算动用的人力物力。所谓送温暖与搞慈善,结果却加重了基层或受助方的负担。

送温暖、搞慈善,不能让基层或受助方请客吃饭,这本来应是常识,看来并不是人人都懂。那就有必要把柔性的常识,变为刚性的规矩:“送温暖不吃饭”或“搞慈善莫赴宴”。对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言,这是一条纪律和硬杠杠,甚至是“高压线”。对“两新”组织等社会爱心人士来说,这是应积极倡导的道德“红线”、爱心规范,防止无意中掉进“太不道德”的陷阱,想做善事反招人骂。

另外,从校方说“不交钱就换人捐助”的情况看,校方对贫困生的选定,有很大的随意性。好事就要做彻底,好事就要用真心。送温暖或搞爱心捐助的人,似也有必要关注一下,自己送出的善款善物是否真正被用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尤其是党政部门和有扶贫济困任务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要认真研究如何确定送温暖、献爱心的对象,如何改进送温暖、献爱心的方式,如何检验送温暖、献爱心的效果。这样,基层或受助方不用费心搞宴请、拉关系,也能让温暖和爱心真正送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实现“精准帮扶”“精准慈善”。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网评精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闯过关口”的深意

民主生活会要远离“三种人”

矿泉水瓶装茅台品出了啥滋味

“荣誉证书免刑罚”有违法治精神

狠刹保障房空置乱象,亟须监管跟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作者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