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书记校长被“连锅端”式处分,警钟为谁而鸣

士心

2015年11月25日08: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1月24日,教育部公开通报了一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查处情况:中国传媒大学多达8名领导干部分别受到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

这次通报的内容相对罕见。一是人数众多,职务显要。其中包括多名校主要领导,如校党委书记、校长、副校长,以及关键岗位的党办主任、财务处长、后勤处长等,几乎是被“连锅端”式地处分处理。校长、副校长更被直接免职。据说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校长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而“落马”的首例。二是校主要领导所涉事项虽然“人人有份”,却具有高度相似性。比如违规超标使用公车、办公用房超标、“三公”经费超预算等等。

正是这两个特点,使教育部的这次严查严处,更具警示意义。

细看披露出的相关问题,不太像哪个人一时一地的出规出格,倒更像是通常所说反映“组织意图”而延续下来的“惯例”“传统”。比如,书记、校长、副校长几乎一律“违规超标使用公务车辆”“违规占用下属单位车辆”“办公用房严重超标”,很像是给领导的“标配”。还有巡视组曾向该校反馈的“退出领导岗位的校领导仍然超标配备办公用房”“住在校外的现职和近年退出领导岗位的校领导均配备固定公务车辆和固定司机”等,也有点像内部“制度”或“惯例”。说实话,这种情况以往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并不鲜见,难怪有人为此叫屈:“哪个学校不是这样的?”

问题也正出在这里。管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羊群效应”,或者说“从众心理”。大家一起做的事,往往让人感觉更安全。发展下去,即使某种行为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由于是群体行为,法不责众,最后仿佛都有了“合法化”的外衣。

具体来说,如果某地方、部门或单位的多数主要领导参与其中,形成“惯例”与“传统”,其“合法性”“合理性”就会被更加强化,演变成难以改变的“痼疾”。甚至偶尔有后来者试图改变,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强大阻力。最终结果,不是同流合污,跌入“染缸”而不自知,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坚持依纪依规办事者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如果所涉事项,都是一些以往被人认为无关紧要的小事,比如用车超标、办公室过大、礼尚往来请客吃饭,等等,更容易被认为是细枝末节,又不是把钱装进自己兜里,只要依例办事,就出不了大事,纠不出大错。也正因为如此,上述所说校党委书记在年初巡视组反馈相关情况时,虽然表态说这次巡视组的工作是一次“CT扫描”“核磁共振”,漂亮话没少说,但就是不认真整改。

这样的严查严处,给那些仍抱有“法不责众”心理、依然按所谓“传统”“惯例”办事的领导干部们,敲响了警钟。中央一直强调,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那么,从这所重点大学的书记、校长等被“连锅端式”处分处理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是什么地方、部门和单位,不论当事人职务多重要,也不论人数有多少,只要触犯了党纪党规,也都会一查到底,依纪依规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绝不会姑息。

这样的警钟长鸣,也有利于促使更多人尽快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方法措施上,跟上中央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比较有效地破除在落实党纪党规方面的法不责众心理。只要违纪违规就可能被“连锅端”,那么每位领导干部从自身利益考虑,也会更多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依纪合规,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考虑是否有被处分处理的危险,而不再奢望能拿“集体研究”或“惯例”“传统”做挡箭牌。这样,在日常工作中,所谓“扯扯袖子、咬咬耳朵”的相互制约与监督体制机制,才有可能真正发挥作用,逐渐破解存在于许多地方、部门和单位的违规违纪“共同体”,形成依纪依规依法办事的良好工作氛围和社会风气。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士心热评”专栏:

网评精粹:


官微发不雅照别怪“密码被盗”

干部为官不“摆谱”,为民谋事才靠谱

昔日能人功臣如何蜕变为“交通硕鼠”?

不拿纪律当回事的干部迟早要出事

脱贫攻坚要抓住干部这个“决定因素”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相关专题
· 作者文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