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光明日报:昆曲传承不能只靠一出《牡丹亭》

张静

2014年12月31日09:4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昆曲传承不能只靠一出《牡丹亭》

岁末的北京,满城争唱《牡丹亭》:名家传戏——2014全国昆曲传承汇报演出以大师版《牡丹亭》为重头和先导,接以南昆版(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典藏版(上海昆剧团)、大都版(北方昆曲剧院)、天香版(湖南省昆剧团)、永嘉版(浙江永嘉昆剧团)、青春版(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御庭版(浙江昆剧团)七个版本的《牡丹亭》。

《牡丹亭》自诞生后,经历了从文学经典到舞台经典,形成文学与舞台的双美。《牡丹亭》当然是经典,但只靠一个《牡丹亭》,昆曲是难以为继的。以《牡丹亭》为契机,为大众开启昆曲之门是一个可行的、已见诸成效的方式,比如已经演出十年的青春版《牡丹亭》。不过,具有精妙的表演艺术,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昆曲,绝非一个《牡丹亭》可以容纳。惊雷一般的大师版《牡丹亭》中,根据大师们的行当、特色甚至体态、年龄派戏,形成了《闺塾》《游园》《惊梦》《寻梦》《写真》《道觋》《离魂》《魂游》《冥判》《拾画》《叫画》《忆女》《幽会》《婚走》的豪华戏单,但是《牡丹亭》也并不是只有杜丽娘、柳梦梅,或者春香、石道姑,从折子戏的流传看,《劝学》中的杜宝,《问路》中的郭驼,也都是有声有色的角色,但舞台上已较少演出。

昆曲不是只有生、旦两个行当,生旦中也不是只有小生、闺门旦。虽然生旦戏是舞台的主角这一现象,在昆曲的发展历史上并非个案,但是在昆曲已非文化娱乐生活主流的现在,从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来说,必须考虑到行当的齐全以及行当戏的不可或缺。尤其是那些已有的,还有人会的,可以学的,不能因为功利的原因、人事的干扰而打乱整体传承的理念。同时,观众对昆曲若只知有《牡丹亭》而不知有其他也是危险的,如此的昆曲传承只完成了一半。就昆曲的活态存在而言,传统剧目、表演艺术的传承是一个方面,观众的培养和接受是同样重要的另一个方面,如果没有人愿意看,或者说没有形成昆曲观赏的文化习惯和氛围,昆曲恐怕难以避免寄居于博物馆供人凭吊,变成精致的死物的结局。

2015年元旦之后,苏州将有一场昆曲“继”字辈六十周年庆典演出,相比《牡丹亭》,笔者更想看这场演出。因为《水浒记·打虎》等都是难得一见的,而且还是恪守传统的“继”字辈演出。由此想到,仅仅是这场演出中的一些剧目,有谁来传承?从传承的角度来说,既然有,就应该学而使其传;即便不能大演于公众舞台,其中所负载的音乐、表演、装扮等内容,都是难得的艺术资料。每一出戏都是昆曲艺术的浓缩,都不能轻易放弃。其中有不当之处,可以改,很多前辈艺术家的看家戏也是不断修改而成为经典的。否则还是一句话,人走戏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杨丽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