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
12月9日,本版就河南农大身陷“骗招门”一事进行了报道。河南农大声称,学生被骗主要由于合作机构违反协议、违规招生。由此,合作办学乱象再次引发人们关注。合作办学本是立足于资源整合、共享,让学生更好地享受多元、丰富的教育培养,但在现实中,合作办学名目之繁多,乱象之频发,常常让人感叹真假难辨。(人民日报)
合作办学,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在全国任何一座城市都可以看到某些培训机构打着“XXX大学”的“金子招牌”来招揽生源,这几乎已经成了许多培训机构和国内大学的公开秘密。这其中的究竟一探即明了,在高校创收上,仅靠政府那点教育经费无疑无法让高校过得“滋润”,创收已经成了各个高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公开秘密。
而高校的创收不能靠房产、也不能靠科研,那是杯水车薪,惟有生源,但一所高校的生源有着严格的限制,你不能无限招生,但社会上许多考不上大学,或者有工作需要文凭的人,比比皆是。于是,在“合作办学”的幌子下,许多大学与培训机构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反正高校是为了创收,而培训机构是为了利益,那些趋之若鹜的社会青年们,又能将自己的“大学梦”圆一圆,何乐而不为呢?
许多家长的钱不是随便给个牌子就能骗的。在社会日益公开透明的教育资源下,家长们对于学校的选择更加清晰明确,从教学场所、师资力量、学位证书都要一一审查。但河南农大“骗招门”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私立的培训机构将培训场所选择在了河南农大的旧校园之内。这简单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据河南一位高校行政人员透露:培训机构就是靠打着某高校的旗号招徕生源,高校下面的院系靠联合社会力量计划外招生、搞培训或联合办学实现创收。或口头协议,或擦边球协议,俨然成为一些高校下属学院重要的经费来源。尤其是近些年大建新校区,老校区空出了足够的场地可以容纳招生。“学生活动在校园里,学校可能不知道吗?”
“合作办学”本是立足于资源整合、共享,让学生更好地享受多元、丰富的教育培养,但在现实中,合作办学名目之繁多,乱象之频发,常常让人感叹真假难辨。面对“合作办学”“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如果听之任之,拿不出有效的解决之策和过硬的监管措施,其最终会成为一块“鸡肋”:上之,则水分极大,得不到任何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充其量只是个混文凭或者出国的跳板;禁之,则每年将近55万的参与各类合作办学的生源会造成教育压力。
“合作办学”模式还将继续走下去,而其产生的乱象却一时无法收场,在且办且珍惜的前提下,不管是国内合办学还是国外合作办学,那种纯粹以收钱为目的的合作办学需要政府充当如来真佛以化解“真假乱局”,也需要广大学生别只做“唐僧肉”任人宰割,更希望广大高校能洁身自好,不要为了一时银两而断送大学精神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