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千
教育部10日下发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据新华网)
对于“弹性学制”的政策或许还属于首次正式以教育部名义公开提倡,其对于当前广大高校学生走向“创业”有何积极意义呢?很长时间以来,在我们的心目中,学位证、毕业证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法宝,是一个学生从理想到现实最有力的一双“显性翅膀”。据了解,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将达到749万,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然而面对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形势,“毕业证和学位证”特别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其含金量已远远不能为其带来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
从就业到创业,是解决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的最有效途径,这是从学校到学子,从教育到社会的一种共识,只是在态度上略显不同。学校为保障教学质量,对学分的要求与“毕业证、学位证紧密挂钩”;而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一定会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账……于是,教育部不得不求取最大公约数。
但就业是一种形势,学问是一种态度,两者无轻重之分,在此选择权上,旁人只能引导,而真正做出抉择的还应该是学生。在就业的观念上,很多高校学子其实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他们的前辈,对于职业的选择,他们更加理性和现实,从而创业也渐渐成了许多大学生在步入“象牙塔”之后,随即就开始的人生规划。在创业的选择上,与其被动地等待毕业即失业的严酷现实,不如在步入大学课堂就展开“创业”梦想的脚步。这已经成为许多大学新生坦然面对的理性课题。只是,一些普通高校在招生之际,对于就业率遮遮掩掩,甚至统计假数据,以此招揽很多生源,但现实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都已经开始做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求学之中,应及早接触创业机遇、技能,培养创业意识,即教育部要求中提到的,院校可增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创业从来就不只是理论上的可能,创业最好的导师是实践,而创业需要时间,边工边读,可以两者兼顾。
在“弹性学制”实施细则出台之后,我们更希望能有一个较为严格的落实制度,一定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各学校情况不同,专业投入时间不同,特别是医学、教师、军校、警校等相关专业较对口的高等院校,笔者认为,绝不可因“弹性学制”而成为影响教育质量和民生大计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