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经济日报:变“等风来”为“引风来”

栾笑语

2014年12月10日10:18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变“等风来”为“引风来”

  12月9日,北京迎来雾霾重度污染天气。雾霾天气频发,让人们对“北京正在研究数条通风廊道”等消息格外关注。

  城市通风廊道,又叫城市风道,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将污染物吹走,是治理大气污染的手段之一。城市风道的实际作用究竟有多大?各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风道能“引风来”,有利于增强通风潜力、缓解热岛效应,这在德国慕尼黑、斯图加特等城市都有成功的实践;也有人认为,有风道也只能“等风来”,治污不能舍本逐末,关键在于抓住污染的源头;还有人建议应具体测算建设风道的成本,打通穿越中心城区的风道或将面临不小的资源浪费和社会阻力。尽管有争议,但利用风道调节城市小气候,已成为不少地方的选择。不仅是北京,近年来,上海、杭州、武汉、南京、株洲、贵阳、绍兴、福州等多个城市都传出了类似声音。这一方面说明一些城市的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也表明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生态因素更加重视,并主动付诸实践。后者,或许才是“引风来”背后的真正意义。

  城市风道并非新生事物。在许多城市的先期规划中,都有城市风道的位置,然而,这些最终只落实到了纸面。在不少城市,建筑物越建越密,各种形式的“第一高”纪录不断被刷新,商务区域愈加繁华,高档住宅一片挨着一片,生态用地被不断侵占,对城市绿地、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投入较为薄弱,关注热情也不高。这与有偏差的发展思路有关,也与以往唯GDP的考核方向有关。如今,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力逐渐增大,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多元诉求,要求我们对城市与自然、城市与生态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

  从这个层面上看,城市风道能不能“引风来”只是个技术问题,城市建设理念的理性回归更为重要。城市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应该也不可能隔绝于自然之外。只有将城市的钢筋水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适应,才能走出健康持续的发展轨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可喜的是,一些城市已经在这方面发力。北京正在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将有专门的章节阐述城市风道内容,这是北京首次系统性和全规模地进行相关研究;南京今年通过的《南京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也有打造南京“清洁空气廊道”的内容;湖北武汉、浙江杭州等地也有相关研究和实践。这些城市引“环境保护之风”、“生态文明之风”的尝试值得赞赏,而以往一些“反生态”的建设和“偏科”的发展,也应当被这股新风吹散。

  要“引风来”,不要“等风来”。这不仅需要人们在思想态度上切实转变,而且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出这种转变,化被动为主动,积极遵循经济规律、尊重自然规律,使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并行不悖。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保留安全的绿色空间,为未来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造福子孙万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