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法制日报:让法治成为信仰让信仰成为力量

秦平

2014年12月05日15:04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让法治成为信仰让信仰成为力量

今年的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同时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第五个公众开放日。此次公众开放日,最高人民法院出人意料地邀请了浙江张氏叔侄冤案当事人张高平、张辉来讲述自己的法治故事。这一举动引起媒体和舆论极大兴趣。

“让法治成为信仰”是本次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开放日的主题,曾经蒙受过冤屈的当事人还能坚守对法治的信仰吗?这个话题有些艰深。我们首先应该回答自己信仰是什么?信仰是需要付出,还是仅为了获得?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以他的生命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对法治的信仰,一个人可以为了信仰牺牲最宝贵的生命,这样的信仰才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信仰不是简单的信与不信。一个功利主义的人可能会认为能给我带来好处的我就信,不能带来好处的我就不信,这只是人基于本能的一种原始的趋利避害,与信仰无关。真正的信仰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经历各种磨难和内心挣扎,最后证明它是真理的那种东西。没有不经过挫折与磨难的信仰,也没有不需要为之付出努力与代价的信仰。

张高平在讲述自己故事时说,“我怕来法院,也怕来参观,但是我今天来法院参观了,我不怕,因为法院是一个讲法律的地方,没干坏事,为什么怕来法院”。这是法治信仰形成的艰难过程,他曾经受过不公正的对待,但最终还给他公正的还是法律,不相信法律还能相信什么呢?不要认为遭遇过不公正的人就不会信仰法治,事实恰恰相反,往往是那些经历过不幸的人才会真正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

同样的道理,冤错案虽然不幸,但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却都难以避免,没有这些冤错案的警示我们可能至今依然无法去正视司法体制和机制弊端,从而真正下定决心向这些弊端开刀。从2013年开始司法机关集中纠正冤错案,其力度前所未有,而与此同时,司法改革的深度也是前所未有。从最高法建立巡回法庭制度,到完善确保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制度,再到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这一切重大改革无不与冤错案纠正工作密切相关。没有这些冤错案深刻的教训,恐怕很难真正凝聚起“疑罪从无”的司法共识,很难推动司法改革向那些长期困扰司法活动的体制机制性难题迈进。冤错案的纠正,从另一个层面上成为了推动中国司法改革和司法制度进步的积极力量。

当然,无论我们怎样评判冤错案对司法改革的作用,都不能否认,对案件当事人来讲,冤错案带来的只有伤痛,而弥补伤痛需要的不仅仅是赔偿。毫无疑问,每一个冤错案当事人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国家赔偿,但比赔偿更重要的是修复因错案而受损的社会关系,重建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所有人对法治的信心与希望,而这显然比赔偿复杂多了。

事实上,最高法邀请冤错案当事人参与公众开放日之举,正体现了司法的修复功能。让冤错案当事人走进国家最高司法殿堂,给他们以尊重,向所有人说出他们的心里话,告诉人们冤错案固然可怕,但只要不丧失对法治的信仰,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就永远拥有希望。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准备好了走出过去的阴影,开始向新的人生迈步。

在首个国家宪法日提出“让法治成为信仰”具有特殊的意义,没有全民对法治的信仰就没有依法治国的根基,但法治信仰却一定是要我们经历磨难付出艰辛的,只有这样的法治信仰才会凝聚成法治的力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