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艺作品要求更高了。文艺工作者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近年来,我省重点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文化名家工程、长白山文化建设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涌现出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针对文艺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省的文艺工作者要牢记良知和责任,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郑重嘱托,文艺工作者要有担当的气概,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的期待。我省的文艺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使我省的文学创造力更充分地激发和挥洒,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如何面对和迎接这样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什么时候离开和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也必将被未来的历史所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