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胡敏:网络谣言止于“治”者

2014年07月01日15: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则“妇产科医生李芊火车救人却被判非法行医”的消息6月27日在网上热炒,当日许多网站和微信快速传播。就在该条消息扩散的第二日,该消息所涉当事主体迅速站出来证伪,十分明确地指出该信息纯属网络谣言。相关方面言之确凿,揭示出该信息的种种失真和法律漏洞。在事实面前,谣言很快止住了继续“发酵”。央视《新闻联播》和重要新闻时段也都及时跟进、予以辟谣,还事件于真相。谣言不攻自破。

该事件再次上演了一场“网络造谣”与“舆论破谣”的 “证伪时速”,也成为打击网络谣言的一个典型新闻案例。

目前看,这条网络谣言,属于精心设计,捏造的“新闻事件”牵涉近年来群众十分关注的社会救助、医患关系和法律诉讼等热点问题,很有“新闻看点”,也极易引起网民围观,并引发种种吐槽。从此谣言想达到的传播目的看,就是期望唤起信息接受者和信息传播者由对救助医生行为的同情,转而就愤愤然转向对医疗机构、审判机构一系列作为的“抨击”,而这背后其实就是要让更多的信息默认者对国家法规和国家公器形成“责难”,让人感觉倒,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社会救助方面的“冷漠”、医患冲突中的种种“悲伤”、法律判决上的执行“无奈”,事实上是我们政府公信力的问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甚至是制度的缺陷。

这样,造谣者就成功地运用了现代网络传播的迅捷性、信息叠加的倍增性和情绪集聚的扩散效应,造成社会情绪的不稳定,造成群众与政府的对立,以期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从破解这则网络谣言的短暂过程看,我们也比较欣慰。首先,谣言涉及的几方面当事方迅速通过网络、微信等现代媒体以及传统大众媒体集体动员、相互配合起来,迅速澄清事实,以正视听;其次,相关方面的专家及时“发声”,不仅清晰地解读了“非法行医”的内涵,也对相关过程的法律界定做出说明,让受众认识到“谣不足据”;第三,公安部门迅速追查谣言源头,进一步重申网上传播谣言并形成事实危害,照样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对肆意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言行形成法律威慑。

应该说,这场遏制网络谣言的“证伪战役”,真理方很快站了上峰,让许多信息接收者很快明辨了是非。这也可以说,面对互联网信息时代舆情发生的新特点,只要舆情当局既做到及时、准确、合理地应对,又能利用现代社会治理的思维和运用法治的方式疏导,网络谣言就会止于“治”者。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改革关口,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多样、多变方向演进,群众意识领域常常处于一种焦灼、不确定、不安宁的思维状态,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诉求尚未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能量。从“妇产科医生李芊火车救人却被判非法行医”这则谣言来看,其制假者恰恰是号准了群众情感波动的脉,比如,社会救助如何“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医患关系如何既能维护患者权益又能公正对待医者,法律诉讼和判案执法过程中如何确实体现道德良知和司法公正,……,等等,近年来因为我们部分具有话语权、裁判权的强势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或由于办事人员工作的不细致乃至服务的缺位失位,体制机制改革的不到位乃至无视、漠视弱势群众的利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既不合情又不合理、甚至是玩忽职守的滥权案例,的确曾经伤害了一些普通群众的感情。事情积累到一定阶段,就很容易形成新闻传播过程的一个“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就是描述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社会不良情绪如果向着这两个螺旋方向发散,都对社会稳定不利。所以,从这个层面看,如果将有违社会稳定的网络谣言真正遏制住,根本上还是要靠社会治理创新。这里所言之“治”,就是要切实形成一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倡导包容互利的社会良序机制,形成一个人人崇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舆论环境。在这样的社会治理环境中,人人获得尊严,人人实现价值。

老子所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以善之,德善。此善则为大“治”。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胡敏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