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甘肃日报:“为官不易”与“为官不为”

张洞若

2014年06月11日17:17   来源:甘肃日报

原标题:【陇上评论】『为官不易』与『为官不为』

近日,在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严词痛批“为官不为”:“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说的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总理的这番话,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当前,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各项“禁令”的密集发布,公务人员的“隐性收入”日趋减少,“灰色利益”逐渐剥离。为此,一些干部产生“埋怨”心理,自嘲“为官不易”,甚至发出“官不聊生”的感叹。客观而言,这种“埋怨”,恰恰从侧面折射出反“四风”取得了初步的明显成效,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欣喜之余,更要清醒地看到,所谓“为官不易”,其实主观上暴露出一种错误思想,很可能助长“为官不为”现象的蔓延。其危害之大、影响之广,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

“为官不为”由来已久,一直是阻碍事业发展的“毒瘤”。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怕事”。诉求多样化的时代,无论做什么事情,总会有人支持,也会有人反对,这是社会常态。但是,一些“聪明人”却因此总结出一条规律:“做事”可能“出事”,“过硬”就得“过坎”。所以,为了“不出事”,干脆“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特别是当前,在问责不断严厉的背景下,一些干部由于长期躺在“权力温床”上,养成了“吃惯了、喝惯了、拿惯了”的不良习气,面对管教与约束,自然很不“适应”,认为“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心理极不平衡。这种畸形心态,进一步加剧了“太平官”思想的蔓延……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想法,这些干部因为“为官不易”,索性“为官不为”。借此办法,与“转作风”进行消极对抗。

“为官不易”,所以“为官不为”。这样的“太平官”,尸位素餐,危害程度不亚于贪腐官员。其思其行,既误国害民,也是“四风”的突出表现。试想,如果在“其位”不谋“其政”,对本职工作不肯干、不去干,自然难以抓住转瞬即逝的发展机遇;其结果,不仅降低行政效能、损害群众利益,而且影响政府形象、破坏发展环境。何况,“得过且过、饱食终日”,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享乐主义?它所导致的资源浪费、机遇流失,岂不是更为严重的奢靡之风?

“为官不易”到“为官不为”,归根结底,仍是官僚主义作祟。它凸显出权力观念的错位,也折射出宗旨观念的淡薄。解决之道,必须充分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真正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方面,各级党员干部要坚决守住信念防线、道德底线,不断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以发展为重、以事业为先,用心谋事、尽心干事,坚决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另一方面,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体系,通过强化对干部“所作所为”的监督与考核,让不干事者“下位”、能干事者“上位”。如此,使各级干部切实产生“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紧迫感,进而从根本上遏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和行为。

“当好领头雁,不做太平官。”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甘肃面临的发展压力很大,唯有大干快干,才能加快转型跨越的步伐。这种时候,尤其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考验,必须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感,奋勇争先、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带头表率作用。为此,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摒弃“为官不易”的思想,自觉抵制“为官不为”的行为,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实践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