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让“为官不为”者不易,才能促使其从不为到有为、从避事到干事,才能促进形成执政为民、一心干事的好风气,也才能使固化“为官不易”成果真正达到目的,收到实效
时下,中央坚持从严治吏、正风肃纪,擎惩处之剑、亮问责之牌、严从政之纪,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但是,也有少数党员干部为此发出了“为官不易”的感叹,有的甚至滋生了“为官不为”的错误思想和怪现象。有的面对“糖衣炮弹攻击”少了,干事的劲头小了;有的感觉“紧箍咒”紧了多了,担当的精神少了;有的为了不出事,干脆不干事,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不正之风,贻误事业发展,影响士气民心。“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前不久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可谓切中其弊、正中要害。坚决防止和纠正这一不良倾向,关键是要让“为官不为”者不易。
“为官不易”还原为官本色,“为官不为”背离为官的初衷。为官就当有为,有为才能为官。铁规频出、禁令不断,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干部“轻装上阵”、更好干事,决不能拿所谓的“不易”为“不为”遮羞,不能借“干净”为不干事“开脱”。有的领导干部认为“现在管得这样严,干事越多,出错几率就越大,犯不着去冒险”,乃至以“不出事”的思想“挂帅”,这实质上就是失职,是浪费党和人民的资源,是一种变相的“四风”。清代《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故事对此做过入木三分的刻画,一名死去的官员在阎王爷面前极力夸赞自己生前虽不为却无过,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阎王爷斥责道:在公堂上设立一个木头人,连一杯水都不喝,岂不更好?
“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能干事、敢担当、有作为,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本。作为带头人、领路者,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不仅关乎个人前途,更关乎一方发展、百姓福祉。如果让无担当、不干事的人安安稳稳,甚至“得到好处”,就会助长“为官不为”倾向,挫伤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就会耽误改革发展,损害群众利益。只有让“为官不为”者不易,才能促使其从不为到有为、从避事到干事,才能促进形成执政为民、一心干事的好风气,也才能使固化“为官不易”成果真正达到目的,收到实效。
“不干事就不会犯错,不犯错考核就能过关”,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干部考核的“刀下留情”,为“为官不为”者留下可乘之机。要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工作,严格考核标准,细化考核指标,认真开展考核,用好考核结果,增强考核的严肃性、计划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好考核工作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杠杆作用。
“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干部管理中的一个顽疾,也是滋生“为官不为”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为官不为”的宽容,就是对“为官有为”的不公平,对党和人民群众的不负责。对违法乱纪的干部要严处,对“为官不为”者也要动真碰硬。要下决心加大治懒治庸力度,探索完善问责尺度,强化组织处理措施,该批评的批评教育,该警示的警示诫勉,该问责的严格问责,增加干部不作为的风险,切实使那些对工作无所用心、敷衍了事的人坐立不安,无所作为、浑浑噩噩的人呆不下去,难过组织关、群众关。
敢于担当是好干部标准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选拔坚持原则、敢于担当的干部,既是干部工作的主要要求,也是形成鼓励有为、贬责无为鲜明导向的有力举措。各级党组织及组织人事部门要坚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鼓劲,为勇于作为的干部撑腰,让“为官有为”者受重用、“为官不为”者没市场,使勇担当、敢作为在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使广大干部真正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