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法制日报:单位里来了“挑刺工”

2014年05月20日08:47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挑刺工

  □ 漫画/朱慧卿

  挑刺工

  导读:为了治理群众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干部作风雾霾现象,今年以来,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并组织这些“挑刺工”开展暗访监督活动。

  @贺成:机关、干部的作风连着百姓的根本利益,从“挑刺工”所挑出来的刺看,也都是一些让群众心痛的刺。走群众路线,改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秘密”选聘“挑刺工”深入基层挑刺,倒逼机关干部对群众负责,无疑契合社情民意。

  @郭文婧:驱散干部作风雾霾,想出创新举措固然很好。而且,这种做好了保密准备的暗访,短期内可能还会效果不错。但是,聘请“挑刺工”做法的合法性在哪、能否持续下去、能否真正形成长效机制,恐怕还需要琢磨。

  @毛建国:“挑刺工”再有用,也只能作为过渡手段,更应该想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对待一些制度创新的态度:应该积极有为地推出创新举措,但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开门监督比“挑刺工”更有用。

  @何勇海:与其另外招聘“挑刺工”,不如发动民众、依靠民众,保障民众挑刺权利,比如让每位办事民众随手拍、随手录;并畅通民众举报渠道,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民众举报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代。如此,挑刺风暴才能持续刮下去,而不是一场运动战,更不是一阵风。

  @晴川:“挑刺工”的工作是挑刺,接下来如何“拔刺”才是根本。这里就涉及暗访结果如何公开的问题。处罚个人当然不是目的,但必须让老百姓看得到处理结果,这不仅是对“挑刺工”成绩的肯定,更能引起干部重视,倒逼出整改动力。

  @戴先任:其实每位上门办事的群众都应是“挑刺工”。要让每位没能得到应有服务的群众都有表达意见的渠道。增强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与热情,需要政府充分尊重群众的监督权,也需要群众更多一些维权意识。

  @江德斌:改变政府工作作风,不能依赖于秘密“挑刺工”,而是要依靠制度化管理,引入外部舆论监督,真正扭转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

  (本期选编:林楠特)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