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经济日报:培育市场主体岂可下“指标”

魏永刚

2014年04月23日11:07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培育市场主体岂可下“指标”

市场主体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有了合适的土壤,又有好的环境,市场主体就能成长起来。可以说,市场主体是在优良的环境里“长”成的,不是人为“养”成的。如果非要确定“指标”,倒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到中部省的一个县里采访,看到一份文件,是各部门培育市场主体的“指标分配”。文件强调了市场主体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之后,列出几大张表格,详细标示出每个职能部门的“指标任务”,20多个政府主要部门几乎都有涉及。

市场主体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认识。培育市场主体不仅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文件中的一个“热词”,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主体培育更是题中之意。问题是,市场主体的培育,能通过“下指标”来实现吗?

“下指标”曾经是政府管理经济最熟悉的方式。通过下达指标,政府部门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经济活动的各个角落,控制了经济行为的同时,也抑制了经济发展活力。一定程度上说,经济体制改革也是从减少指标开始的。“指标”思维,说明一些地方还没有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中完全转变过来。

我们理解“下指标”背后透露出的政府培育市场主体的急迫心情。地方政府把培育市场主体当作发展经济的抓手,也找准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支点”。但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给部门下指标上,可能有些“偏差”。在政府强力推动下,职能部门为了实现目标,给领导一个“圆满”交代,可能会用各种手段完成培育市场主体的“指标”。但这样成长起来的市场主体,就像温室里的花一样,移栽到市场的田野里,成活率能有多高,值得怀疑。即使这些“指标”完成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满目鲜花,也可能是盆景,或者干脆就是掩人耳目的塑料花。

市场主体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有了合适的土壤,又有好的环境,市场主体就能成长起来。可以说,市场主体是在优良的环境里“长”成的,不是人为“养”成的。如果硬性确定“指标”,倒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政府的眼光应该放在转变职能、培育市场环境上,而不是直接去干预市场主体成长的各个环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