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解放军报:家风正则政风廉

王永彬

2014年04月21日13:57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家风正则政风廉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重家风、严家教的优良传统,《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佳作名篇脍炙人口,宋代包拯的家训更是给后人留下以清廉之风持家治家的佳话美谈。据南宋吴曾所撰《能改斋漫录》记载,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短短37字,字字句句发人警醒。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即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好的家风,熏陶出正直的家庭成员;坏的家风,则可能孵化出不齿于世的败类。从古至今,圣贤志士无不看重家教家风,要求子女奉公守法,磊落坦荡,在历史上留下了好名声。这告诉我们,为政要廉洁,家风很重要。贪腐者的腐化堕落之路,多是从家风不正开始的,他们在亲情面前丧失了原则,为了小家可以不顾大家,为了亲情不惜徇私枉法。对党员干部来说,家风与党风息息相关,一个领导干部连自己的配偶和子女都管不好,身陷染缸,何谈清白?又如何抓好党风建设?

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人民群众不仅关心党员领导干部自身是否廉洁自律,更十分注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如果党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中有人违法乱纪,不仅影响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形象和威信,更会严重地损害党的声誉。因此,正党风就要严家风,树清廉之风更要育清廉家风。

据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博州有位州官,为官清廉。一天晚上接到京城上司来信,点上蜡烛阅读,然而读至一半,却把官家的蜡烛吹灭,点上自己的蜡烛再往下读。原来,信的后半部是关于他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用官家的蜡烛。这就是“灭官烛看家书”的典故。一位封建士大夫尚且能分清公与私的界限,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注意不能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为自己或家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严起,杜绝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费私游等种种占公家便宜的现象,减少家庭生活对行使公共权力的影响。

“细微苟不慎,堤溃自蚁穴”。慎微,是斩断邪念萌生、防止祸端萌发必须秉持的操守。领导干部家中无小事,轻视小事则极可能酿成大祸。在孩子升学、爱人住院、父母辞世等事情上人情往来本属正常,然而有些人总是企图以这些事情为突破口,以家属子女为拉拢对象,套近乎、拉关系,最终把领导干部拖下水为己所用。所以,领导干部治理家风一定要关注小节,从小处入手,善听外人对家属子女议论的逆耳忠言,细察家属子女的异常之举,关注家属子女的社交圈子,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谨防“小意思”,不给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

关爱家庭,人之常情。但关爱什么、怎么关爱,却大有文章。严格要求约束家人,为子女留下自强自立的品行能力,是对他们最大的关爱,是造福家庭、有益社会之举。若对家人缺乏管教、纵容有加、搞特殊化,甚至为子女谋“官路”、“财路”,终会酿成大祸。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领导干部持家治家,既要严要求正品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确保家庭成员言行举止不越轨;更要不徇私情,家属子女若有违法违纪行为,能够做到不掩护不袒护,以此引导家人始终安分守纪、本分做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