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南
目前正是上市公司公布2013年年度报告的高峰期。有媒体经过盘点, 60多家公司2013年度“业务招待费”由上一年度动辄数亿元突然归零,而与之相反,“管理费”项目下的“其他费用”却大幅增长。这其中,有很多是国有企业。
“业务招待费”去哪儿了,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党政机关的公款支出全面下降,成效显著。在此背景下,国企的“业务招待费”大幅缩水,本属正常。但业务招待费完全归零,却出乎很多人意料。“其他费用”的陡增同样让人疑惑。很多人感觉“其他费用”是一个“筐”,想装啥装啥!
其实,在正常的商务或公务往来中,企业产生“业务招待费”在所难免,只要支出合法合规、适度有据,股东和公众也能理解,怕就怕一些企业打着“其他费用”的名号,行大吃大喝、公款高端消费之实,形成“歌舞酒水里的猫腻”和“舌尖上的腐败”。
目前,我国正在对国企国资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是实现多种资本互相融合、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深层次改革。而在这种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要建立健全对国企国资的监督机制。公开是一种有效的监督举措。企业要对经营活动中的开支情况尽量予以公开,特别是像这种“业务招待费”和“其他费用”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更应该给公众一个清楚明白的交代。国资监管部门应根据企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审查力度,避免更多“业务招待费”藏在“其他费用”中逃避了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