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 马意翀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署各地开展县以上城市老楼危楼安全排查工作,似可看作浙江奉化居民楼垮塌事件的一个正效应。如果各地城市的老楼危楼安全隐患真能由此开始逐步消除,实在是千家万户百姓的莫大幸事。
是否重视老楼危楼安全隐患的消除,实质是是否在意楼内百姓的身家性命。浙江奉化居民楼倒塌事件发生几天来,人们从媒体追踪报道中发现,如果相关各方不在加固维修“谁出钱”的问题上长时间推诿扯皮,这起楼塌人亡的悲剧或可避免。
据报道,垮塌的楼房早已出现质量问题。去年12月底,这栋楼房就被鉴定为C级危房,经测算需要花费400余万元加固。这笔钱谁来掏?开发企业早已不存在,街道认为住户有私自改造楼内结构问题,应分摊一些加固费用,而住户则认为他们花钱买了房产,不应当再承担维修费用。结果,加固危楼成了久拖不决的难题。
加固危楼“谁掏钱”的问题并非此案例中独有。据报道,当地有六成多的危房尚未解危,都卡在“谁掏钱”上。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危房的加固费用分担问题,街道、社区与居民协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地有一座需要立即搬离的D级危房,协商搬离谈了整整一年。
要钱还是要命?这个问题现在显然已很容易回答。假如时光能够逆转,相信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居民都不会捂紧“钱袋子”,任由危情加重以至楼塌人亡。
塌楼事件发生后,奉化市政府已要求各镇(街道)对建造时间长、年久失修、常被洪水浸泡的房屋进行一次排摸检查,一旦发现危房,要求居民立即转移,有质量问题的就地改造,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完毕。这些举措值得肯定,但要避免类似悲剧发生,工作还需进一步细化,比如危房鉴定标准、居民搬离危房的操作程序及善后、加固危房的资金保障等等。
世上没有后悔药,但前车之覆足以为鉴。绷紧“生命至上”这根弦,当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遇到危险时,相关各方不推责、不扯皮,而是主动担当、果断出手,才能避免“要钱不要命”的悲剧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