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安徽日报:冒名诈骗得逞 折射了什么

辨一理

2014年04月08日15:15   来源:安徽日报

原标题:冒名诈骗得逞,折射了什么

清明事少瞎琢磨,没有话题找网络。大事说不好,小事有得说。多家权威网站转载《羊城晚报》4月3日报道:广东人蓝郭峰虚构自己是省政协主要负责人的秘书,对人承诺帮助办证,骗取45万元,领刑9年并被处罚金5万元。

蓝郭峰领刑当然是罪有应得。近年来,冒名诈骗案件不时发生(列举已无必要),其背后的东西与案情一样值得分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这个传统的“人情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渐渐地变成了“关系社会”,人们办事(尤其是私事,有时也因公事)都“喜欢”走门子、拉关系。不走门子、不拉关系或者找不到门子、拉不上关系,就难免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只要走对了门子、拉上了关系,本该慢些的就能快一些,不符合条件的立即就符合了,不能办的很快就能办了,能办的还可以不按照政策规定办,等等。

既然要走门子、拉关系,当然是找管用的人。首选是找具体管事的人,直接找到了当然好,找不到就寻门子、托关系找;找具体管事的人又莫若找那管具体管事的人的人,直接找到更好,找不到就寻门子、托关系找。不论是找管具体事的人还是找管具体管事的人的人,直接找到的当然要“表示表示”“意思意思”,间接找到的肯定要 “发生一定的费用”,找的人就会(不得不)说“事情就拜托你了,花销全算我的”。

有需求就有市场,需求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发达;而发达的市场又进一步刺激和加剧需求。如此,就有人乐意“穿针引线”“牵线搭桥”,或解人之难,或替人消灾,或成人之美;也就有人伺机冒名,等着或盯着那些找不到门子、拉不上关系、“病急乱投医”的主儿,干起无本生利的勾当——上面说到的蓝郭峰就是这种情况,既使被冒名者蒙受莫名之冤,更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经济社会秩序。

这让笔者想起今年两会期间媒体报道的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 《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的发言:我们国人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求人的事,求人者求人,被求者也求人,求人者也是被求者,交织成了一幅壮观的中国式求人图卷。求人成了常态,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变了味道,形成了若干潜规则,形成了特权,形成了权钱交易,形成了不公平。求人的需求被无限扩张,那么,争取能求到人变得非常重要。

是的,“求人”也就是走门子、拉关系。“求人”大抵是苦于无计、迫于无奈,“关系”乱象的背后是一些膨胀了、变味了、畸形了的公权力。围绕膨胀了、变味了、畸形了的公权力而形成的这种“关系市场”,折射出一些公权力既有寻租的巨大空间又缺乏严格的监督与约束。“清”对“浊”,“明”对“暗”。当公权力在掌握者的心目中只有权利而没有责任和义务,在大众的心目中只有好处而不受监督与约束,公权力的膨胀、变味、畸形和寻租也就是必然的事了。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结合反腐倡廉建设,把公权力晒在阳光下、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健全法制,加强法治,坚决而且有效地压缩公权力寻租的空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领导干部做起,从规范权力运行做起,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形成。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动真碰硬、持之以恒,使人们正常正当办事不想“走门子、拉关系”,合法合规办事不需“走门子、拉关系”,违法违规办事不敢“走门子、拉关系”,则乐意并善于“穿针引线”“牵线搭桥”者就没了用武之地,也就不会“培育”出蓝郭峰之类冒名诈骗、无本生利之徒。

“走门子,拉关系”,真的不被遏制,假的就不会绝迹。只有当公权力真的没有了寻租的市场,冒名者才没有诈骗的土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