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2014年公务员考试已拉开大幕。截至3月26日,已发布招录公告的23个省区市中,16个省份报名人数下降,其中15个出现招录、报名人数“双降”局面。对此,多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招报双降”一定程度反映出公务员的“光环”有所减弱,但毕竟现在考录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尽管2014年公务员考试的考录竞争仍不失“激烈”,但包括京沪粤在内15个省市的“招报双降”却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辽宁省截至3月18日的最后报名日期,“公考”报名仅逾5万人,不仅总数距去年的18.3万相去甚远,且尚有95个职位无人问津,另有195个职位虽有人报名,但无人缴纳考试费用。是什么原因导致持续高烧不退的公考热首次呈现下滑颓势,“招报双降”背后又传递出怎样的讯息?
公考报名人数减少首先缘于公务员招录规模的缩小。基于“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的民本理念,新一届政府在上任伊始便承诺“约法三章”,其中就包括“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精兵简政内容。各省市公务员招录人数的减少,既是转变政府职能、践行缩编控员的务实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公考”招录的“供求关系”,影响到人们的报考热情。
公考报名人数减少也是反腐倡廉卓有成效的现实反映。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和公务员管理趋严,公务员隐性福利锐减,待遇前景不被看好,“公务员不好当”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加之贪腐高官落马、公款吃喝被禁、公车私用受阻等反腐效应的日益凸显,人们对公务员的形象观瞻正在被逐步剥去“神秘”面纱、褪去耀眼“光环”。“泯然众人矣”的职业认知,势必让曾对“公务员”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们,不得不对“公考”重新审视、谨慎三思,甚至望而却步。
“公考”报名人数减少更有体制内外舆论信息的影响因素。基于“不看广告看疗效”的实惠心理,人们对公务员的认知或许更在意体制内人员的现实表现。而诸如副镇长因难以养家而辞职、河南六成公务员因收入太低欲跳槽;公务员集体“哭穷”等“体制内”言行,以及人大代表呼吁给公务员涨工资、民众要求健全公务员退出机制等外部信息的屡见报端,也对社会“公务员工资待遇偏低”、“职业同样有风险”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强化作用。
报名人数的首度“缩水”,也许未必代表“公考热”的真正降温,但它的确昭示着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更有矫正价值取向、转变择业观念的倒逼与引领作用。毕竟公务员不过是基于社会分工的一种职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