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福建日报:“偷”闲一年搞科研 如何?

郭雯

2014年03月28日14:01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偷”闲一年搞科研,如何?

面对3月31日就要截稿的某国际会议论文,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赵冬梅不慌不忙。因为去年年底,北语开始试水学术休假制度,她成为首批受益者,享受学术休假一年的待遇,有了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

高校老师已有寒暑假,为什么还要学术休假?网友议论纷纷。北语副校长戚德祥回应道,学术休假不是简单的休息,希望教师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潜心向学、专注科研,或许是每位学者的梦想。现实中,许多高校教师在科研重压下,还有行政和教学任务,每天东奔西跑,不少人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身心健康也受到影响。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醒,“三分之一跑项目,三分之一开会,只剩下三分之一时间搞科研”,科研时间俨然成了奢侈品。连正常科研时间都保证不了,怎么指望出好成果、有所创新呢?有人专门做过统计,近10年来,尽管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但绝大多数科研论文的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的好论文更是凤毛麟角。

科研是一项脑力和体力兼具的工作,好比攀登一座高峰,没有好身体坚持不到最后;没有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也会半途而废。为高校老师提供一段完整的自由时间,使他们得以从繁重的课业压力中抽身,喘一口气、沉下心来、放慢脚步,抖一抖身上的浮躁气,从容治学、酝酿灵感,或许就能创造出有价值、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果。有人说,最好的制度,就是少让学者分心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休假制度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

其实,北语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高校。教育部早在1996年就对学术休假做了规定,自2004年起,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先后提出了类似设想,但仍无法推广开来,受益者寥寥,这又为何?

缺乏制度配套是一个现实障碍。高校连年扩招,而教师未增长多少,学术休假申请往往会被一句“谁来接你的课啊?”挡回去。薪酬保障机制不完善,一旦离了校,课时费拿不到,收入锐减,也会打消一些一线老师学术休假的念头。由于人数有限,谁有权享受、谁监督、谁评估,在细则制定方面如果不够科学合理,学术休假恐怕会沦为教授专利,让他们离讲台越来越远。监督如果不够严格,学术休假也可能变成“学术度假”,让学术休假变了味。

让高校“有假不敢休”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术评价体系的扭曲。在职称评聘与论文数量、课题数量直接挂钩的今天,从讲师到教授,都铆足了劲,不停地拉关系、跑项目,追求“短、平、快”效应。“别人都在跑,我不跑行吗?”在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心理压力之下,怎么有人坐得住呢?即便在家学术休假,能不能沉得住气、静得下心,还真不好说。若不大刀阔斧地变革学术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真正为学术松绑,学术休假制度还是治标不治本。

“我们都需要时时停下来,看一看奔跑的方向对不对,看一看是不是有更好的目的地。”一位高校老师在网上发出心声。把目光放长远些,把脚步放慢些,摒弃浮躁、回归纯粹,创造宽松自 由的大环境,让创新的土壤结出丰硕的果实,才是科研正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