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西安晚报:“3·15晚会”之后,我们还该怎么办?

王聃

2014年03月17日13:12   来源:西安晚报

 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已经结束,被其曝光的企业也随后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晚会曝光了尼康D600单反相机存在画质问题,拍摄的画面上有黑色斑点,该公司虽然进行回应,但未提及新的解决办法。晚会曝光一些过期的原料流向了面包新语等面包房。面包新语总部回应称,称只有杭州面包新语采购过杭州广琪贸易公司提供的食品原料,但同时声明,央视曝光的过期原材料并不在采购范围之内。(综合多家媒体报道)

相比起“3·15晚会”上对无良企业的大力披露,“后3·15效应”无疑令人稍稍有些沮丧:当事企业虽然在回应,晚会也引发了监管部门对它们的相关查处,但一切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观。尼康公司没有提出新解决办法,面包新语则干脆予以了否认。事实上,这仍不是最触目惊心的。2012年央视“3·15晚会”曾曝光了广东汕头市澄海区的垃圾玩具事件,然而记者在1年后对此进行回访,发现问题依旧存在,医疗垃圾做成的有毒玩具仍然在销往全国。

这样的现实断裂为什么会出现?我从不试图去否定媒体为“3·15”当天作出的努力,披露与报道永远值得击掌,于当下消费信心正在遭遇着巨大危机的年代,消费者真的太需要如此一次强力的生产潜规则揭露,但出现治理乏力的“后3·15效应”,仔细分析起来,却并不意外:因为即便“3·15晚会”有着多部门参与的强大阵容,但其充其量起到的只是一种线索提供者的角色,或者说是有助于开展一场临时性的质量监督行动。此种行动天然地注定其作用有限与难以长久持续,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相关当事企业才有恃无恐甚至是继续生产。

消费者凯旋在“3·15晚会”,却失意在了未来的“权益日”。追问反差的所由何来,自然是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的常态工程,它远非媒体一家所能独承。

商家总是太强大,消费者总是太弱小。从这个角度来讲,“后3·15效应”提示的其实是系统化的治理力量与思路,仍在于最大程度地激活消费者权益。从普通消费者立场出发,眼下最闹心与无力的,或许还在于日常有效维权力量与渠道的相对不足。实事求是分析,当前的相关消费管理制度并不少,问题是由于分段管理的弊端,使各个监管者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此种状态必须被纠偏。当然,比其更关键的,是整体提升对消费者权益的重视程度,出台系列的顶层制度设计,让消费者权益保护没有被遗忘的死角。

“你可以什么都不是,却不能不成为经济社会中的消费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祛除“后3·15效应”?无论如何,请认识到,一台打假晚会只具有提醒意义,督促社会继而长效地激活消费者权益,才是其最大的价值。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