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四川日报:农民进城“过客”还是居民

夏光平

2014年03月14日13:52   来源:四川日报数字版-首页

原标题:农民进城“过客”还是居民

毗河,一条宁静的小河,从成都平原的一个小城镇——斑竹园镇静静地流过。十年之间,我亲眼所见的是镇上的一畦畦田地逐渐变成了楼房,无论节假日或工作日,那些楼房里都传出匀静的咔嗒咔嗒机杼之声;那些农民,最终成了镇上的居民。斑竹园镇由此集聚了一批服装成衣加工厂,一大批三台、富顺县等地的农民工进厂,连带家小也搬进了小镇。小城镇有了新居民,带来了活力,逐渐地长大起来。

上述情形,涉及城镇化转型中绕不开的话题:农民的市民化问题。农民进城,究竟是“过客”还是居民,直接关系着城镇化的转型发展。目前我省建制镇数量达1500多个,但是规模结构不合理,大约三分之二的小城镇总人口在3万人以下,城镇功能不够完善,聚集服务业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从我省城镇化的进程来看,表面上许多小城镇范围扩大了,楼房道路也修了不少,投资有了大幅度增长,但实际的消费能力却跟不上来。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农民的根还在农村,还是处于城市的边缘人,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居民。

眼下,国家投资重心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的农民工就业机会很多,小城镇的聚集作用和吸纳能力显得愈来愈重要。加快我省城镇化转型,提升城镇化质量,重点和难点还在于解决农民的市民化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投资与消费或逆向发展,从而可能导致投资需求过剩,消费能力不足,也可能出现空城和“鬼城”。解决好了,投资与消费相互协调发展,小城镇就能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

怎样让进城的农民不仅仅是 “过客”,而成为融入城镇的城市居民?

城镇化要以宜业宜居为核心。所谓“宜业”,就是要提升小城镇的就业能力,只有就业才能把农民吸引到镇上来,才能留得住人。所谓“宜居”,就是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否让农民均等享受城镇居民待遇,这直接影响着农民进城居住和安居乐业。宜业宜居解决好了,小城镇辐射能力和聚集能力就强,就能带来人口的聚集,城镇化的转型和发展自然就会加快。

城镇化要利用好 “看不见的手”。一个小城镇有没有吸引能力,人们为啥要到这个镇上来,其中有诸多原因。从一些小城镇实践来看,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企业主来到小镇上,吸引着农民工走进工厂,从而带来一个城镇的繁荣发展。发展的魅力,应该在持续吸纳农民进城的能力中体现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小城镇发展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走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之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城镇化进程中要加强政府的引导。我省提出,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加快扶持培育一批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由此,推进我省城镇化转型,各地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要做好小城镇规划布局,保持和发展各自城镇的特色。要避免“千城一面”的城镇建设格局,制定吸引农民进城的政策措施,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从而推进农民的市民化。

农民进城,融入城市成为居民,才能实现“人的城镇化”。我省城镇化转型才能积极稳妥、可持续地进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