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勤
连日来,“习连会”所传递的积极信息为世界瞩目。岛内媒体感叹,经历过内战烽火、冷战对峙、进退反复等无数风雨的两岸,如今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未来持续紧密交流,不是大势所趋,而是大势已定。
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同脉同流,这一叶轻舟蜿蜒而下,载不动两岸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乡愁。正因如此,两岸关系虽历尽坎坷,但终究能打破隔阂;两岸关系虽久经风雨,但终能得现彩虹。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命运从来都是紧密相连守望相助,和平发展,是一条不可逆转的“天下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也愿意首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
“两岸一家亲”的重要理念,充分展示了对台湾民众的尊重和诚意,充分展示了中国道路更宏大的包容性。这种“和而不同”的民族智慧,源自我们共同扎根的中华文化,不仅反映着先哲对宇宙万物生成和发展规律的认知,也是我们今日处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不同地区与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还是化解文明冲突、寻求和谐发展的一剂良方。
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用20年时间酝酿,20分钟写就的《乡愁》,字字血泪,曾让多少人潸然泪下;2012年,余光中又写下一篇轻松戏谑的《行路难》:“欲去江东,问子弟而今安在?欲去江南,追不上杂花生树……”从含泪望乡到可以长江四方走遍,再到两岸联手赚世界的钱,两岸关系已不再“行路难”。多年来,两岸人民有目共睹,和解对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如果没有当初跨出的一步,如果没有接着往前走,就不会有今天两岸频繁往来交流的丰盛成果。
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儿女的共同之基;互相尊重,互利互信,是两岸和平发展、中华民族再兴的必由之途。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中华民族曾有过的切肤之痛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天然的血脉纽带,骨肉至亲,是任何力量都不可分割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基本事实,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只要坚持“一个中国”框架原则和底线,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可汇入到民族复兴的洪流之中,共担风雨,分享阳光。
历史不能选择,但未来可以开创。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