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劭强
日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发布会上,有学者称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人均万元税负阶段”。《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人均宏观税负”实际上跟“人均财政收入”是一回事。从人均财政收入水平看,我国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
判断事物需要确定的参照系,参照系不同,结论也可能大相径庭。所以,对有关部门“人均税负不重”的说法不必一棒子打翻,对公众舆论人均税负消磨个人幸福感的感叹也不必过于敏感,他们的参照系不同,实际感受不同,最后的结论难免有所差异。
一种貌似合理的说法是,我们的人均税负数据更多来自“企业的承担”,个人承担的比重并不高。这样的解释,似乎说明了人均税负并不重。但实际情形是,企业承担的税种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另一种貌似合理的说法是,高税负才能带来高福利,税负低意味着财政投入低,人们所等享受的社会福利必然低。这样的推理,也有一些合理想象的成分。因为,税收投向何处,是一个带有选择性的问题。
当然,应该看到公众舆论对于人均税负公平的诉求。尽管,一些奢侈商品和服务中的税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平调节的作用。但是,更应该看到的是,另一些欠合理之处。比如,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较低,导致了很多人负担很重,却依然需要缴税;而个税未按家庭征收的粗线条设计,也让一些看似高收入的个人苦不堪言——任何制度设计都不可能完美,但是对公平的追求应该是持续的,当一些高收入者已经成为房奴、车奴、孩奴时,他们的压力已经巨大。
对人均税负的判断,是一个专业问题。如果专业知识不够,的确很难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楚而全面的判断。只是,这并不妨碍公众的参与和表达。因为,他们才是个税的直接承担者,他们虽然没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但他们有实际的生活感受。这种个体的视角,当然是公共问题讨论所需要的。(相关报道见2月18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