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
“26岁小伙公交车上为父抢座,与人互殴致身亡”,本是一条看似只有谈资价值的社会新闻,但其舆情热度却不低。有博闻好事网友跟帖,“XX人的凶蛮此起彼伏,在家门口闹,在泰国闹;在公交车上闹,在飞机上闹;壮汉妇女一起闹,太婆小伢也在闹”。不少网民附和,后来点开当日另一新闻——“两拨武汉游客泰国机场互殴,同机游客:丢脸”,才明白怎么回事。
“抢座”互殴,一个座位,导致暴力流血冲突,一个空座,致使两个家庭蒙难受罪。抢座抢出人命,闹剧悲剧二重奏,舆情却两种声音。有认为“占座”活该被打,有认为打人就该被杀。这边尸骨未冷,那边隔屏幕看热闹的还敲着键盘喊打喊杀。网上网下的戾气和寒意,比这两天倒春寒还锥心彻骨。
仅就此事,根源还在于我们至今不会坐公交车。公共资源有限时,依次排序分配是保持底线公平的起码选择。而更高的道德文明要求则是,“对抗风险能力最低者优先”,这主要靠道德自觉。对应公交车上,就是老弱病残孕专座,以及乘客对上述人群的自愿让座。而无论如何,都不该有“占座”和“抢座”两个选项。
排队和让座,是道德和文明素养的体现;而抢占思维下,则是蛮力和匪气的PK,这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对进化至今的人类文明最野蛮的反噬。只要有“抢、占座”思维,戾气和残暴就不会消弭,武力殴斗乃至因抢座而死亡也绝非偶然。
就个人观感而言,这些年不管是生活还是路过,判断一城文明指数,公交等公共设施内让座率和谦和友善氛围,是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而类似公交抢座互殴,航班上因换座等琐事而争斗不止,这类新闻多了,由不得外人不串联想象,并得出可能不一定合乎实际却是契合新闻印象的固执意见。
要改善这种形象,不妨从学会坐公交开始。据说不少人不习惯让座,有传奇教师要求其学生——不要在公共汽车上坐座位。这当然偏激了,却也不无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