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东莞扫黄,引起了网上的许多议论。除去那些娱乐化的段子,同情甚至要求“东莞挺住”的声音也很不少。虽然有些分析和议论实际上已经是在讨论另外的衍生话题,但如果回到这件事本身——合法打击卖淫嫖娼活动,竟然也引起了巨大的舆情,这不能不让人有所反思。为什么是非荣辱应当分明的事情,也变得众说纷纭了?我们在价值判断上的共识,为何如此缺乏?
事实上,类似的现象在既往发生的一些舆情事件中也不鲜见。我们常常把当下所处的时代称为“大众麦克风时代”。技术的发展,为更多的人参与公共事件的评说提供了便利,网络成了每个人都能一展身手的江湖。但是,即便是昔日的江湖也会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道义”。违背道义的事,即便有着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会为人所不齿。
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对事物的基本判断,是与非,对与错。在儒家传统中,十分强调明辨的能力。古人云:“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善恶不分,真假难辨,就会行差踏错。身处转型期的中国,价值多元、观念多变,这是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但是,多元并不意味着没有主导。这个主导就是核心价值观。
核心,必定是一种交集,即大家都认可的东西。就像这个世界,会有不同国别、民族和种族,但是总有一些共同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如此,无论所持有的观点是左、是中,还是右,总有一些基本认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底线。底线是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地基。如果大家在一些基本价值上都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又何来共识?
一个社会需要有底线。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突破底线的事却可能因为牵扯了各种理由、各种“特殊情况”,而变得可以被接受,甚至具备了道义上的某种优越感。这样的情形,时常出现,就会逐渐冲击、蚕食我们的价值观。有些人由此陷入了价值虚无主义,丧失了应有的原则与立场,缺乏基本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判断。一位作家曾说过,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多元化不能没有是非标准,情感表达不能忘了底线思维,“舆论审判”更不能代替法律法规。坚守底线,才不会迷路狂奔,也才能为形成共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