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央视“家风是什么”的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有“富二代”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还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一位85后则认为,“家风”就是老公挣钱老婆花。
从报道中看出,各方人士对“家风”的理解与阐述五花八门;而调皮如自称“家风”是老公挣钱老婆花,也是对“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重新演绎。正如有报道所称:家风又指门风,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而从公共传播的视角看,当现代社会进入“小家庭时代”,重议“家风”其实更像是一次对公序良俗的温故知新。
知名文化学者张颐武认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诗礼传家的内涵会随时代变化,但核心价值不改。“现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弘扬好的传统家教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如果说这样从大处着眼、更多从公共价值层面的分析,和普通公众的感知尚有距离的话,那么,从姚明理解的“家风”是“诚实”,莫言诠释的“重视学习、文化,与人为善”,到普通市民理解的“家风是重孝道、和谐相处”等等,都是真实的、具象的,而且很多人都能切身感知并深有体会。
现代城镇化的发展,一方面加速了人口流动;另一方面也瓦解了传统的“家族”,“家风”影响明显弱化。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家风”熏陶或者说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三观”根基、性格品格形成以及为人处世方式等层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甚而可说深入骨髓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最终影响着每个人从家庭角色到社会角色的转换,并决定着人们对传统价值尤其是公序良俗的恪守程度。而不管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还是大到一个族群、一个国家,对优秀传统的继承程度,对公序良俗的恪守程度,都决定着个体和群体的修养与涵养。
当然,重议“家风”,实际上也包含着人们的念旧情结。借此,我们想象着大家庭的温暖,想象着礼乐传家的荣光。家有家风,总归是一件有品位、有格调的事情。但在现代社会,一切又强求不得,也不宜对此过度拔高,因为不管是家风的传承还是传统的继承,都需长期的坚守更需要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族群,付出长久而笃定的努力。
而且,“家风”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有网友所说:如果相关方面能够趁热打铁,继续制作播放一些和民风、行业之风有关的节目,对传递思想正能量大有益处。原因很简单,公序良俗也是广义的概念,政风、官风和民风某种意义上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