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嘉欣
随着改革事业的深入,民间投资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然而,尽管民间投资近年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发展,但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在事实上阻碍了民间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一些领域的进入甚至越来越难。当前,我省要放手、放胆、放权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非得打破阻碍民间投资的“三重门”不可。
“上面放,下面望,中间制造顶门杠。”过去,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和较为低端的服务业,若尝试进一步拓宽投资领域,往往会遭遇“名义上开放、实际上限制”的现象,在行业准入、人才、资金等方面遭遇“三重门”。“第一重门”是“玻璃门”,看着可以进去,真的想进去的时候,就会“碰壁”;“第二重门”是“弹簧门”,民间资本刚刚把脚挤进去,没多久又被弹回来,项目不能落地;“第三重门”是“旋转门”,明规则放行,潜规则挡道,制造人为“梗阻”。这“三重门”,实际上就是对民间投资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隐形“门槛”,不利于市场竞争,更不利于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有钱无处投,想进进不去。民间投资遭遇“三重门”的原因,关键在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厘清,部门利益垄断,相关部门的行政规章、制度、审批程序又太多,设定了种种条条框框。一些地区和部门嘴上喊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可骨子里还是歧视民间投资,将民间投资当成“另类”,常常有意无意地制造一些障碍。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审批事项上拖延和刁难,有些事情明明符合政策,却硬是顶着不办。为了一个项目的审批,投资者来回奔波,有时需要盖几十个公章,耗时数个月也难以办结手续。由于民间投资道路不畅,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民间流动资本大量流向民间借贷的现象,助长了炒作投机行为,弱化了国家宏观调控效果。
打破阻碍民间投资的“三重门”,为民间资本参与市场竞争“松绑减负”,要求政府真正向市场放权,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打破一切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壁垒。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推动民营企业‘无障碍创业’”,其着眼点也正在于此。为此,各级政府更应少些纸上谈兵,多在转变观念、克服体制机制障碍上下功夫。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坚决废除各种不合理规定,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努力实现民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壮大、活力明显增强。
多设些“路标”,少设些“路障”。通过大力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军工行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多种方式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等扎实举措,民间投资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将得以充分释放,这必将为江西经济转型升级增添持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