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陕西日报评论员:走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新路

——二论建设西咸国家级新区推动陕西经济升级

2014年01月27日15:32   来源:陕西日报

原标题:走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新路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时代对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城镇化事关亿万人民,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伴随着土地、资金、人才等稀缺资源的重新配置、组合,生态建设、文化发展与社会管理模式面临新挑战。

西咸新区晋级国家级新区,肩负着探索和实践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的重任。“保护历史文化、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形成新业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创新的必然。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大城市之间,这里阡陌纵横、文化遗存众多,西咸新区在发展中走出了那种先发展,后补课;先建设,后补绿(色);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城镇化发展路径陷阱,在规划之初、设计之初、建设之初,就为城市留足了绿地、村地、湿地、田地、遗址文化保护区,只开发总规划面积的1/3,让城市人推开门、打开窗、走在路上、坐在家中,就能看到绿色的田野、绿色的森林、绿色的山地;不仅造福当代,而且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出了充分的空间、余地,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道路。遵循历史文脉、遵循山水格局、遵循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形成开敞田园、紧凑城市的“大开大合”空间布局,组团发展,构建“核心城区板块、小城镇、村落小镇”的现代田园城市市镇体系。按照“核心板块支撑、快捷干道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发展路径,突出提高人口承载力和集约用地,将城市现代化公共服务与优美田园风光合二为一,形成人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现代田园新都市。

人是城市的核心,城镇化实质是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西咸新区一改过去城镇化农业萎缩、农民上楼、农村消亡的旧模式,以农民为主体,在开发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社会建设统领城市发展,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突出农民转化为市民、农业转化为都市产业的“两转化”亮点。让农民带着劳动力和土地两个资本进城,使农民成为一种新职业,就地转化为市民;让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不再游离于城市产业之外,既能共享土地增值的红利,又能分享都市产业发展的红利。同时将城市资本、现代消费引入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形成新业态,打破一、二、三产之间的界限,使农业成为复合型的高附加值产业。

保护历史,保护生态。西咸新区遗址保护范围达到167平方公里,占到19%。新区在开发建设中将大遗址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渭河、泾河、沣河建成生态景观廊道,组团间楔形绿地分隔,市镇各有明确的边界,市镇周边是法定的永久农田,让城市融入田园。为解决城市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矛盾,西咸新区首先提出了“文物法定紫线”,将文物保护由被动变主动,以尊重自然,敬畏历史之心,使城市文脉得到很好的延续,让城市文化品位在规划阶段即得到保障和提升。

新型城镇化既是原有城镇规模扩张以及农村变为城镇,产生新的城镇的过程,更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我们相信在探索出田园都市、承古开新、古今辉映等一系列崭新模式的西咸新区,一条借助新型城镇化、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陕西、西部、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开拓新路的中国城镇化的西咸样板,正健步走在探索、成熟、推广的康庄大道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