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毛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过年时人们都要置办些鸡鸭鱼肉,准备欢欢喜喜过新年,不少单位也会向职工发些副食品等,作为过年的福利,这些准备过年享用的副食品,被形象地统称为“年货”。但是,笔者觉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年货问题上是否也可转变观念换脑筋,改单一准备副食品为精神与物质相结合,创新“精神年货”?
笔者今年准备把给晚辈的压岁钱改为:本埠的给每人订一份合适的报纸,外地的寄一套合适的书籍。这样既能体现长辈的关怀,更寄托了无限的希望,其意义、作用和价值远远在压岁钱之上。无论是单位还是家庭,备一份“精神年货”——诸如举办一场娱乐晚会,组织一次冬令营和文体活动,或在报刊上做一次致意性的公益广告,在电台、电视台点播几个节目等等,内容形式可以更丰富多彩一些,而且可以年年创新花样。“精神年货”意义大,昭示着社会文明水准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