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中纪委屡次发文,严禁节日期间公款送礼。然而,一种名为“礼品册”的商品在网上火爆销售——送礼与收礼互不见面,发票名目可选择办公用品、劳保用品、教材资料等;送礼者先确定礼品档次并付款,留下收礼者地址,网站寄给收礼者一张有账号密码的礼品册,收礼者通过密码登录网站,自行选择,之后礼品会快递送达。(1月13日《新京报》)
禁令之下,网络送礼方式大行其道,给人以强烈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感。
“送礼神器”之所以会有市场,关键不在于“送礼神器”有多神,而在于收礼之人有“神胆”——如果官员真的不敢收礼了,再巧妙的“送礼神器”也不会有市场;正因为官员依然敢收,所谓“送礼神器”才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才会有禁了会员卡,又冒出电子礼品卡。
禁令一个接一个,为什么官员还敢收礼?因为禁令针对的都是具体的节日,或者具体的项目,只要禁令没有涉及的,比如电子礼品卡,似乎就“令无禁止即可为”。如此背景下,我们急需一个明确的规定,划出一条清晰的红线,告诉官员哪些收礼行为是正常的“礼尚往来”,哪些则涉嫌贪污犯罪。而且,一旦触碰红线被揭发,就将永久记入案底,不仅影响仕途发展,也影响公务员养老金的获取。
在一些国家,对公务员收礼一般都划有明确的红线,比如在新加坡,收取礼物50新元(250元人民币)之下不算违法,超出部分要买下或上缴;在德国,价值超过15欧元的礼品或酬劳必须上缴,否则就违法;同样,在美国,公务员每年接受礼物的市场价值不能超过50美元,每次接受礼物的市场价值不能超过20美元,而且不能是现金、礼券等,否则可判处15年以下监禁……
总之,亟待打击的,不是推陈出新的“送礼神器”,而是官员的“收礼神胆”。只要官员因为慑于严厉而明确的法律红线不敢随便收礼,“送礼神器”自然没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