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方超
淘汰落后产能,有的企业可能面临关停并转,随之而来的是职工下岗分流、地方财税减少、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化解产能过剩,必须把这些问题处理好,把相关应对预案和工作做细做实,把化解的阵痛降到最低。
化解产能过剩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不管什么样的产能,都会涉及就业、利税等现实问题,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轻易放弃。正因如此,一些地方不愿舍弃既得利益,不愿面对就业、负债等现实麻烦,不愿面对化解的阵痛。没有阵痛,哪来新生?如果不作为、把问题往后拖,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到时候阵痛变成长痛,更加得不偿失。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早化解早主动,为转方式调结构尽早腾出空间。
阵痛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把阵痛降到最低。化解产能过剩是个“一揽子”工程,要有耐心、讲方法,工作措施要到位,不能用粗、急、猛的工作方式刻意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否则,好事不一定有好效果。要尊重经济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及时给政策、给出路,不能简单地“一化了之”。要做好社会政策托底工作。企业员工失业分流了,职业指导、培训和介绍要及时开展;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贷款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确实缺乏就业竞争力的,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和低保等兜底政策都要跟上。多一些带着感情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措施跟进,才能尽可能减少阻力,尽可能增加正能量,将化解产能过剩的阵痛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