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福建日报:解救童工应让他们从工厂回归校园

潘抒捷

2014年01月09日14:44   来源:福建日报

原标题:解救童工应让他们从工厂回归校园

近日,广东深圳一家电子厂涉嫌使用童工的行为被曝光,来自四川凉山州的几十名彝族孩子被解救。据介绍,这些孩子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月薪2000元。目前他们已被送回老家,但课业全部落下。这起事件,引起了舆论的极大关注与热议。

长期关注企业非法招用童工现象的人会发现,这起事件并非孤例。早在2008年,就有媒体横跨广东、四川两省,历时十多天,调查东莞部分企业“买卖”童工事件。彼时,两地主政者要求公安、劳动等相关部门尽快介入调查,既要将中介、工头等组织者绳之以法,又要把童工解救出来,做好后续救助工作。然而,时至今日,相似的事件仍在上演,令人感到错愕与担忧。错愕的是,为何童工输出地总是凉山州?担忧的是,还有多少企业成规模地非法招用童工而未被劳动执法部门发现?

不妨先来看看童工存在的土壤。一方面,近年来,包括深圳、东莞在内的珠三角地区已经到了产业必须升级的时刻。一些无法顺利向上突围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只能通过继续寻求低工资的劳工以缓解用工荒。童工作为廉价劳动力,自然符合其要求。另一方面,凉山州当地经济落后,少有产业,无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利益的驱使下,童工的组织者们铤而走险。而这些孩子在当地缺乏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养活自己的途径,也只能选择南下谋生,甚至有人是自愿沦为“黑色劳力”——就有童工在被解救时,担心被送回老家而对执法人员谎报年龄,他们说:“在这有米饭和肉吃。”

有人就此表示反对解救,认为这些童工在产业发达的沿海地区,比在经济凋敝的家乡拥有更多、更大的成功机会,所谓的解救最终只会损害童工自身和家庭的利益。果真如此吗?实际上,这是一种只看眼前利益的短视。诚然,童工进入工厂,可以养活自己、补贴家用。但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一辈子只能从事低技能的工种——因为无法突破基础知识不足的瓶颈,所以难以转向其他回报更高的工作。过早过急地让孩子们离开学校,只会让他们彻底失去长远发展的机会。

在孩子们达到法定年龄、通过合法途径成为劳动力前,就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习必要的劳动技能,培养基本的权利与法律意识。只有把握住这个学习窗口,他们成年后才有摆脱低技能劳动的可能,突破穷者恒穷的阶层固化。这也能增加整个社会的远期福利。

从这个角度看,解救童工,固然需要劳动监管部门主动执法,也需要有法律制裁无良企业。不过,避免风声过后出现童工回流现象,必须从教育入手。唯有让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及其家长,看到接受教育后就业能够得到的回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让童工从工厂回归校园,既要有国家财政兜底,也可以适时引入民间的力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