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倍
2014年第一天,法学教授范忠信在杭州南湖边,以爬行的方式行进了一公里。一年前,这位法律史学界的知名学者,在个人微博上公开打赌,预言“2013年里,除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外,其他所有省市会实现县乡级公务员财产公示”,赌输的代价是“罚自己爬行一公里”。(1月6日《北京青年报》)
法学教授范忠信有着相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选择用“打赌”的方式介入公共事物,除了自己所说的“乐观”之外,更有学者单纯的理想化期待有关。变化是当下世界的关键词,若以美好的愿望代替实证研究,肯定会出现不那么美满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教授打赌践诺爬行”也给书宅中的学者提供了镜签。
范忠信说,“我就是希望公务员财产公开制度有所进步,希望这个制度尽可能变成现实。爬行也是一种谏言的愿望,以善良、温和的形式。”沿着这种逻辑前行,可以发现,“教授打赌践诺爬行”不仅仅具有“我是个讲信用的人”的私人性价值,更有着公共价值——希望公务员财产公开制度有所进步,希望这个制度尽快变成现实。这难道不正是社会的美好愿景吗?
从根本上说,“教授打赌践诺爬行”并不是单一的娱乐笑料,“爬行践诺”也并非唯一的看点,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民间对于改革期待的一种表达。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从更宽广的视野观察“教授打赌践诺爬行”带给我们的触动和反思,远比看客式的围观要好得多。
学者“打赌”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就“教授打赌践诺爬行”来说,社会应更多站在公共性的视野下理性审视,切忌用娱乐的心态来“消费”一位学者对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