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
近日有媒体报道,深圳一家电子厂被举报涉嫌非法使用童工。最近,在公安、劳动、街道等护送人员的陪同下,41名童工被送回老家,交给当地政府和监护人。但有的童工却对记者说:“在这有米饭和肉吃,回家只能吃土豆和玉米,我不想回家。”(1月5日央广新闻)
外界的关注能否改变这些童工的苦涩命运?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部门将涉嫌童工“遣送”回家,只是做了应该做的第一步。如何让这些年纪尚小的孩子重返课堂,相关部门要做的,还有很多。
毫无疑问,贫穷是产生童工现象的现实根源,即便有国家义务教育政策的支撑,对于交通不便、水电不通的贫困家庭来说,上学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很多家庭为了走出暂时的困境,便让孩子缀学回家,或干脆让他们随着大人南下务工。与其说这是家庭教育的短视,还不如说是因贫穷世袭而做出的无奈选择。
现在的情形是,这些童工已被“遣送”回家,他们不必再干那些与他们年龄和身份都不匹配的工作。但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被“遣送”的童工回家后,他们面对的仍旧是可怕的贫穷与遥不可及的读书梦,那么,较之于工厂对他们的剥削,他们恐怕更不愿意回到那个破败不堪的老家。而即便回了,也可能不是回到学校,反倒是在家混到不被定义为童工的年龄,再坦然地外出务工,这几乎快成了贫困地区的一个恶性循环。可怕的是,无论是相关政府部门,还是孩子的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短视”举措可能带来的贫困世袭,而是在“得过且过”的悖论中将这一“乱象”固化。
培根曾说:“只有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才不会世袭。”机会怎样才能平等?仅有媒体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它需要的是相关部门实实在在的努力。从这个层面讲,童工被“遣送”回家之后的生活以及那些很可能进入“童工”行列的孩子才更应该被关注。而这也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必须要有针对性地为这些孩子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比如通过财政投入保证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不被剥夺;通过共青团、妇联以及学校等部门的联合推动,让那些被“遣送”回家的孩子多一点知识上的储备。更重要的,乃是通过顶层制度设计,让这个地区的人们早日摆脱贫困的阴影,也只有人们的物质需求没有太大的隐忧,送孩子上学才会成为最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