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无论走到陕北哪个角落,都能深切地感觉到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提高了。老百姓普遍认为现如今的领导干部不一样了:党员干部来村上的身影见得多了,到村上变得轻车简从了,为百姓解决难题的效率提高了。
“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目标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到“贴近”群众,才能真正做到身有所系、心有所依。
深入基层是领导干部转变思想作风、更好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深入基层,首先需要“走近”群众。如果连“走近”群众都做不到,深入基层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但“走近”群众并不等于“贴近”群众,如果党员干部仅仅到群众中走过场似的了解民情以应付了事,深入基层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走近”群众而没有“走进”群众,有种种表现。比如,有的领导者虽然走出了机关、来到了基层,匆忙地跟百姓打个照面就离开;有的只能按照上面的部署走近基层,没有实实在在考虑到老百姓的疾苦,只是简单地向百姓发放一些慰问品应付了事;有的工作部署到了下面,但工作重心还在上面,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等等。这样一来,干群关系依然存在隔膜,“贴近群众”永远是一句空话。
“贴近”群众,就是要与群众“心贴心”。如果说“走近”群众,仅仅意味着干部与群众空间距离的拉近;而“贴近”群众,则往往意味着干部与群众心理距离的拉近。下基层要放得下架子,尊重群众,能和群众交朋友,拧在一起,打成一片,进行真心实意的交谈;要少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多下到田间搞调研,要多到问题多、情况复杂的地方去调查,多听真话、实话、群众的话,多去解决难办的事情。要少看样板,多了解实情。胡杨之所以能在干旱的荒漠中枝繁叶茂,就因为它的根可以扎到20米以下的地层吸收水分。同样,只有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真正摸清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解决问题。
如何才能“贴近”群众?“贴近”群众,就是要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真情实意对待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经常与群众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真正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期盼什么,努力做到与群众心贴心,及时了解群众的冷暖疾苦,掌握群众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真正让自己的工作接上“地气”、赢得民心,如此的深入基层才能真正做到贴近群众、心有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