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接连发生多起疑似婴儿接种乙肝疫苗致死事件,将疫苗生产公司和监管部门推向了风口浪尖,而因致死婴儿尸检报告尚未完成,又让一系列事件变得迷雾重重。记者调查发现,“偶合死亡”背后本身便存在婴儿是否需要在出生24小时之内便要接种乙肝疫苗的争议。
平心而论,这些婴儿死亡事件,究竟是“偶合死亡”,还是由疫苗接种所致,当然要彻查。在真相调查清楚之前,基于婴儿死亡与接种疫苗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有必要启动应急叫停机制,但因此便对疫苗接种全盘否定,甚至引发公众对于疫苗接种必要性的怀疑、排斥,有失科学。
事实上,由于疫苗生产本身的技术限制,及接种者个体之间的差异,疫苗接种存在不良反应风险是常识。即便是在国外,对疫苗质量有更严格的风险管控,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率仍存在。通常认为,疫苗的不良反应率只要小于1:50000~1:100000都是安全的。
对于“疫苗受害者”,的确该有相应的救助机制,但若因此否定预防接种,甚至认为不接种疫苗更安全,或是因小概率的风险而放弃预防接种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整体健康收益。
在这方面,并非没有教训。1974年,英国媒体报道接种白百破疫苗后发生36起严重神经系统反应,导致接种工作中断,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但随着疫苗接种率下滑,发病率由接近之前1/10万上升至100/10万~200/10万,从而形成百日咳的疫情。类似因“抵制疫苗”运动而引发大范围疫情的案例,在日本、欧洲都曾发生。
基于此,对于疫苗不良反应,固然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并确保不良反应的及时公开,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从而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风险可控。但假如因为“疫苗有风险”,便简单地怀疑与抵制疫苗接种,却极有可能走向歧途,并衍生出更高的公共卫生风险。
□武洁(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