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光明网:用“人”串起新型城镇化的点和面

2013年12月16日09:12   来源:光明网

原标题:用“人”串起新型城镇化的点和面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图谱中的重要纬线。如今,中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它该何去何从?而这,从日前召开的,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首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或许不难求解。

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传递出颇多重要信息:关于“城怎么建”,它提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布局;关于“地怎么管”,它强调守住耕地红线,严控建设用地增量,以盘活存量为主;关于“钱从哪来”,它提及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鼓励社会资本投资。

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图景的绘定,引起广泛关注。就会议内容看,其涵盖面挺广:有战略目标也有实施路径,有顶层设计也有细化保障……从人、土地、钱、布局、自然再到“乡愁”,官方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安排,无疑颇显周详。而“人的城镇化”,则构成其基本框架的支点,也是贯穿会议精要的主线。

“人为核心”,亦即“人本化”的主张。它被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基调,不乏现实指向性:多年来,我国城镇化虽有长足进步,但其质量并不高。不少地方热衷于圈地盖楼,“土地城镇化”阔步向前,可农民工群体的幸福指数,并没随之同步“生长”。

户籍藩篱、不对等的公共服务,让所谓的“城镇化”,沦为空间意义上的位移,缺乏“市民化”作支撑;与此同时,大城市房价高企、拥堵严重、环境恶化等积弊也在堆积,“城市病”日渐凸显。

在此情境下,此次关于城镇化的设计安排,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比如说,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难题,它采取四类城市差异化落户的策略:全面放开建制镇、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而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是着眼于布局优化,也实现城市微观空间治理的改善,用资源合理配置,来避免城市规模的失控;建立多元资金保障机制,则是为了激活城镇化的物力依撑,规避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困局”。

诸如此类的安排,跟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的“城乡一体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别,逐渐消除二元体制的实践过程;“城乡一体化”,则是要实现的终极目标。避免含糊的城镇化描述,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也是历史性进步;而现在,中央对新型城镇化高度关切,也正是责任践履。

当然,“城乡一体化”的落脚点,仍在于人为核心。“人的城镇化”,本质上也是依赖“土地红利”的发展模式迎来转型的必然。

应看到,在当下,某些地方的城镇化,仍停留在大拆大建的“低层次”上,仍靠土地吃饭。至于农业流动人口城镇化,则因要付出经济成本,而被其回避。说到底,这是在制造公平路障,也是对“人的城镇化”的权衡错位。“人的城镇化”,不是对经济的拖累,而是提供更充分的发展机遇:通过人的聚集,它能产生创意集聚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资源集约使用等优势,释放内需红利,实现与中国经济升级的相互促进。

也正缘于此,以人为本,也被嵌入到城镇化设计的“点”中:譬如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都浸润着人文意味。

“人的城镇化”,就该用“人”串起其点和面。据了解,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或于明年发布,而明年料将成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破题之年。对此,公众拭目期待。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方蕊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