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愚
日前有网友爆料,陕西国企西安经发集团车改后,正职最高每月可享受5300元补贴,而2013年西安市最低工资标准为1150元,光车补一项就是它的近五倍。而该国企副总经理却回应称:“比原来节约很多”。(12月4日《京华时报》)
此前温州车改,最高档交通补贴为3100元,为当时全国最高。可跟西安该国企比,仍“弱爆了”。涉事企业负责人称,该车补标准“比原来节约很多”。这或许不假,削减“特配专车”,代之以车补,从成本上掂量,也许确实能节省不少。实质上,以领补贴的方式取代配专车,走货币化车改路线,也是时下车改的常见路径。而衡量其效果的重要依据,就是对比之前有无节省公车支出。
尽管说,在当下,之于车补标准,国家并无规定,而“适度”表述也略显含糊,但对于其合理性,却不乏评价体系。若无强效约束,沦为“掌勺者自己盛饭”,恐怕很容易变为公职人员福利。事实上,车补高不高,完全能有个评估指标,如参照当地薪酬水平、交通成本、用车频次、之前专车支出等。也只有综合权衡,顾及民意,而非自己单向拍板,制定的车补标准才能合乎民心。
该国企车补标准是怎么制订出的,就眼下看,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国企属性决定了其车补须“适度”发放,契合程序正义和政策规定:首先,补贴办法的制订,必须杜绝自个说了算的现象,而应有多方制衡,听取员工、民众意见,并将方案报批;其次,在具体标准上,既要实现财力上的节省,也要顾虑到它对社会的连带影响,充分酝酿、广征民意。
西安该国企的高额车补,难免给人间接加薪的猜疑。它若是单方制订,则其合理性必然存疑;若它已通过审批,亦有必要追问,是谁拍板的?借车补名义变相创“薪”,说到底是伪车改。而真正的车改,也绝非是从“公车浪费”到“滥发补贴”的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