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杭州日报评论员:别再炒作“倒地扶不扶”了

顾昀

2013年12月04日14:06   来源:杭州网

原标题:别再炒作“倒地扶不扶”了

近日,“倒地不扶”又成舆论热词。最新一个例子是,前天有人上传一组“北京街头外国小伙子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图片,引发舆论热议。

在相关描述中,这名外国小伙子扶了倒地女子,结果反遭索赔1800元,还给急哭了。但媒体跟进采访与警方调查发现,“老外”撞人在先,且属无证驾驶。此外,“老外”非但没有被急哭,视频中还传来他用流利中文骂脏话的声音。这充分表明,“老外扶大妈遭讹”不属实。

实际上,这件事情和“倒地扶不扶”没什么关系。既然双方确实发生碰撞,哪怕是中年女子想讹钱,均已涉及法律层面,理应由警方介入处理。本该通过法律解决的事情,一旦泛化为道德问题,不但事实讲不清楚,反倒可能陷入凭空臆测的无聊争论。所以,碰到这类事情,当事人应第一时间报警,不该在街头互相扯皮。对于旁观者来讲,可以做的是帮忙报警,积极作证,还原事实真相。

问题在于,为何有人总是热衷于把这类街头故事拉入“倒地不扶”的箩筐,而不是依据事实进行描述或报道?不得不说,这其中存在追逐眼球、刻意炒作的成分。如果这只是一起普通的街头碰擦纠纷,想必不会引起关注与热议。而如今,相关信息被刻意扭曲后,不仅事实真相被遮蔽,社会心态也受到了影响。

这个社会虽不可能“满街都是圣人”,“倒地不扶”却也不会普遍存在。从人性的角度,二者都不符合客观规律。例如,作为“倒地不扶”典型案例的南京彭宇案,事后证明就是一场大乌龙(彭宇后来承认,他与老太太确实发生了碰撞)。遗憾的是,在相关事例暗示下,“老人倒地扶不扶”却成了一道道德难题。一些地方发生的相关事例,经过媒体或网络刻意渲染,其负面社会效果也被放大了。

在这背景下,负责任的媒体理当拒绝炒作“倒地扶不扶”问题。这不是说相关事件不能报道,而是说不能刻意放大其社会效应,并且在追求事实真相的同时,有必要把握报道的平衡性。特别是,针对上述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切忌泛道德化,而应强调公正、客观立场。否则的话,这其实也是对公众舆论的“道德讹诈”。

面对当下社会心态,要扭转“倒地不扶”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应从客观报道做起,从拒绝炒作开始。当然,更重要的是采取实际行动,比如碰到类似情形时,挺身而出“扶一把”。别人怎么做,本就不该成为影响个人判断的标准。这样的话,“倒地扶不扶”的舆论魔咒自然就被破除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