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
厦门海沧区近日启用公务自行车系统,今后海沧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因公外出,从办公室出发到办事地点距离在3公里之内的,除极端天气、紧急公务、保密要求等特殊情况外,一律采用骑自行车或步行方式,单位不再派公务车辆。
骑自行车外出公务,好处多多。一是方便,即使交通拥堵,照样能够及时赶到目的地;二是环保,眼下不少城市正在讨论“征收汽车城市拥堵费”,以减少雾霾天气,公务自行车显然具有积极的环保示范作用;其三,最重要的是,公务用车 “四轮”变“两轮”,既节约政府开支,又转变干部作风,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事实上,国内此前已经有过公务人员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先例。就在前不久,网上流传一张父亲骑单车送女儿上学的照片。照片中的父亲是安徽芜湖市副市长詹云超,他几乎每天都骑单车送女儿上学。这一情景,让许多网友感动。感动的背后,也折射出当前公车私用存在的尴尬状况。有鉴于此,交通运输部从去年起已经启动公共自行车项目,希望骑单车的公务人员多起来,真正形成一股社会风气。
如何才能让公务自行车一路走好、走得长远?至关重要的是,公务自行车要与公车改革充分关联配套起来、密切挂钩。比如,伴随公务自行车的推行,公车数量也能相应减少,真正让公务自行车尽可能地逐步替代公务汽车;另一方面,推行公务自行车的过程中,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尤其是那些配备了专车的领导,能够带头以身作则地选择使用公务自行车,且能够长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并进而形成一种确保使用公务自行车的长效化制度化的机制。
外出公干3公里内须骑自行车,不仅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导向,体现的是一种工作作风的转变。我们需要“一骑百应”和上行下效,更需要自行车公务的常态机制。只有当公务自行车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推行,其说服力才越强,示范作用也才越大。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公务人员使用自行车或乘坐公交出行,并在领导干部中率先垂范。惟其如此,“公务自行车”才能真正驱动起来,而不会成为虎头蛇尾的半拉子工程。